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香港故事|香港导演刘伟强:从电影片场到全运会开幕式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05 08:34:33  浏览量:1

新华社香港10月5日电 题:香港导演刘伟强:从电影片场到全运会开幕式舞台

黄茜恬

“做嘢(开工)。”这是记者见到香港导演刘伟强时,他说的第一句话。

午后的阳光洒进刘伟强位于观塘的工作室。刚从广州赶回香港的他,推门看到采访团队,开口就是“做嘢(开工)”。

身边的工作人员笑称,这是他几十年雷厉风行的写照。这位曾拍出一系列地道港产片和《建军大业》《中国机长》等主旋律佳作的香港导演,向来习惯用行动代替寒暄。

如今,他新添了一重身份——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式总监制。

“能为在家门口举办的盛会出力,是责任,更是荣幸。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声一调,我都很熟悉,就像在自己家里请客,肯定要拿出最好的诚意、最好的‘菜谱’。”刘伟强说。

以电影匠心赴全运之约

“这是充满惊喜与挑战的经历。”刘伟强坦言,跨界担任总监制,最惊喜的是能参与到这么大规模、意义非凡的活动。这种全民参与、万众期待的氛围,是拍电影时很难感受到的。

经过一年多筹备,十五运会开幕式将于11月9日在广州举行。刘伟强说:“拍电影通常是先有个核心想法再慢慢打磨,但十五运会开幕式从一开始就必须有完整清晰的框架。”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刘伟强说,开幕式要打造一场具有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的视听盛宴。

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办开幕式就像大湾区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请客,我们精心准备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硬菜’,就是想让所有人都尝到这份温馨,在集体共鸣里感受向上的力量。”

历经数十年导演生涯,刘伟强有“片场情结”:“我拍电影时就喜欢待在片场,现在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对我来说就像大片场,每天都想早点去看看。”

工作人员说,他经常是每天最早一个到场的。空闲时他会去看道具、查饭堂卫生,还经常打趣自己是“勤杂工”。

从摄影小工到大制作导演

“电影就是我的命。”谈及电影,刘伟强语气坚定,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

中学时的刘伟强就爱上了摄影。恰逢邵氏电影招电影助理人员,他写了封信就去应聘。“面试时有几百人,制片人问我懂不懂电影?我说不懂但喜欢摄影,我肯学。”就这样,他先被分到制片组,后又转到摄影组当小工。

刚入行时,妈妈跟刘伟强说:“阿强,要做就做好,别丢面子。”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后来,他跟着一位阿爷学习,老人告诉他:“做电影很简单,别偷懒、肯努力就够了。”

为了练“镜头感”,刘伟强像习武之人练扎马步一样反复练习——拿着相机找角度,调整姿势,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

这些年,他拍出了不少口碑与票房双收的主旋律电影。他坦言刚接触这类题材时“并不懂”:“上学时也学过历史,但具体到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的细节,我还是要从头学。”

为了拍《建军大业》,他翻阅了几十本历史书、看了上百部纪录片,还专门请老师讲解;拍《中国机长》时,他跟着机长在驾驶舱,逐一熟悉上千个按钮的功能,连机长和空乘的对话流程都要一字不差记下来。

从摄影小工一步步走到执掌大制作的导演,刘伟强常说:“拍电影没有捷径,你对镜头多用心,观众就会对你的作品多认可。不偷懒,就不会输。”

内地有拍不完的好故事

筹备十五运会开幕式以来,往返广州和香港成了刘伟强的日常。

有人说他辛苦,他却摇摇头:“坐高铁最快不到1小时就到了,比在香港塞车还快。在车上听听音乐,还没睡醒就到目的地了。”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不仅便利了交通,更让人心贴得更近。

扎根内地十余载,刘伟强说,北京蓬勃的电影产业氛围、上海黄浦江的璀璨夜景、广州叉烧的浓郁香气,都是他越来越眷恋内地的缘由。

“以前在香港拍电影,题材场景总有些局限。到内地才发现,这里的好故事太多了。”他说,走一趟北京的胡同,能听见老一辈讲的旧时光;逛一次广州的老街,能感受市井里的鲜活气;哪怕是和内地剧组的年轻人聊天,都能捕捉到当下最真实的生活切片。这些都是电影里珍贵的素材。

对香港年轻演员,刘伟强总爱分享自己学普通话的趣事:“我小时候普通话差得很,后来拍内地戏,跟着剧组慢慢聊、慢慢学,就过来了。”他常劝年轻人“打开思维,别把自己困在香港这一方天地里”。

在他眼里,香港电影人的灵活、快节奏,遇上内地团队的资源协调力、对题材的深度挖掘能力,就像煲汤时上好的食材遇上适当的火候。“炖在一起,就能熬出最有滋味的好作品。”

十五运会开幕式日渐临近。刘伟强点开手机相册,翻看场馆筹备新照,语气满是期待:“各环节都在按计划推进,粤港澳年轻团队配合越来越默契,就盼着开幕式当晚,把这场湾区盛宴好好呈现,让大家看到三地同心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