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演!香港非遗冀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5-10-05 19:13:08 浏览量:1
【点新闻报道】夜色中,一条长达67米的巨龙在街巷间翻腾,全身插满上万枝燃烧的线香,火光闪烁、烟雾缭绕,近300名舞龙者齐声呐喊,锣鼓震天。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活生生的传统文化——舞火龙。
今年中秋的大坑舞火龙,将于今日(5日)至本月7日一连3日举行。
什么是舞火龙?
舞火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人们用稻草扎成龙身,密密插上点燃的线香,在特定的节庆日子里舞动巡游,祈求平安和好运。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它属于“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别,既是宗教仪式,也是社区庆典,更是几代人共同参与的文化记忆。
香港大坑舞火龙的起源,要追溯到1880年左右的一个传奇故事。那时的大坑还是个客家小村,突然爆发了可怕的瘟疫,村民一个个倒下。就在绝望之际,有高人指点:扎一条龙,插满线香,在中秋前后连续三个晚上舞动巡村,便能驱除病魔。
舞火龙基本构成图解:67米长龙身、7万多枝线香、300名表演者的精密分工协作(网络图片)
村民们照做了。神奇的是,瘟疫真的停止了!从此,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这三个夜晚,大坑的舞火龙就成了固定传统。一代传一代,风雨无阻。即使后来大坑从乡村变成了繁华的都市社区,这个传统依然延续至今,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
这不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人定胜天”的集体智慧和“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面对灾难,人们不是被动等待,而是通过仪式和行动来凝聚力量,这正是舞火龙文化的深层内涵。
大坑中秋舞火龙活动将于今晚正式拉开帷幕。 (点新闻记者陈子萌摄)
国家级非遗的文化价值
2011年,大坑舞火龙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只是一个荣誉,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度认可。
作为“活态”文化遗产,舞火龙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从未停止过,也从未变成纯粹的表演。每年参与的300名舞龙者,大多是大坑本地居民,他们不是演员,而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人。从扎龙、插香到舞龙的每个细节,都是祖传手艺,口口相传。
在现代都市中,这样的社区传统越来越珍贵。它不仅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精华,更展现了香港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特区政府专门将一座百年历史建筑——原洪圣义学改建为“大坑火龙文化馆”,让这项非遗有了固定的传承基地,既保护了历史建筑,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永久平台。
首邀非华裔学子参与冀传承中国文化
今年中秋的大坑舞火龙,将于今日(5日)至本月7日一连3日举行。大坑火龙团队的成员来自全港各地,今年新增特别环节,安排一批非华裔小学生参与中国文化表演。大坑火龙总指挥张国豪表示,目的是希望这些小朋友更理解中国文化,并推广到海外,有助宣传效果。他续指,希望舞火龙不仅是区内的团聚,更希望其成为香港的文化符号,代表香港走向国际,既凭借团队合作体现“大坑精神”,亦能吸引外地游客来港,为香港经济与旅游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