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
发布时间:2025-10-06 09:59:24 浏览量:2
“眼神跟着指尖走,头不偏,转身,步子再快一点,很好。”“这一段注意表情,要始终在情绪里,跟着人物感觉走。”虽说是长假,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1号楼3楼排练厅里却是热火朝天。自上海戏剧学院的舞蹈作品《江南》成功入围第18届文华奖终评以来,编导吕梓民、李丹带着学生扎根在排练场,细抠每一个动作,从抬手的幅度到眼神的转换,从步子的节奏到扭腰的尺度,力求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江南》。该剧将于10月10日、11日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上演,角逐文华奖。
根植于传统
《江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环太湖地区的汉族民间舞元素,两位编导挖掘无锡和江阴一带的渔篮花鼓、渔篮虾鼓,宜兴的男欢女喜和金坛的秧歌灯等传统舞蹈素材,将这些老一辈民族民间舞专家归纳为“江南”的元素重新演绎。
谈及创作初衷,李丹表示:“我是当年最后一届在上海市舞蹈学校学习‘江南’元素的学生,随着老一辈教师的退休,‘江南’素材在上海院校专业教学中沉寂了良久,而江南民间舞也沉寂长达三十余年。作为上戏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室主任,我深感有责任去传承、保护和发展江南文化,让江南民间舞重新焕发生机。”
在创作过程中,编导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江南民间舞并非教学大纲内的内容,要传神地表现出小巧克制、一步三颤、软糯随动的独特韵味,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打磨。
为让作品更贴合当代审美,两位编导在对传统舞蹈动作恢复、提纯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审美意识和自身风格特点。李丹介绍:“我们在保留江南风格的基础上,对动作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处理,使其更加克制内敛、小巧细腻。整体的审美呈现柔美婉约,与吴侬软语的文化气质保持一致,让观众能够从舞蹈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去实地体验
这部作品自2022年创排以来,不但在“桃李杯”“荷花奖”等多个重要赛事中大放异彩,并已写入上戏舞蹈学院教材大纲,融入每届新生的日常课程体系中。此番出演《江南》的是舞蹈学院2023级、2024级中国舞专业的学生,他们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刚满17岁。
“对学生而言,最难的是找准舞蹈的江南风格。”李丹说。为让学生感受江南风情,两位编导带他们去往无锡、江阴等地采风,在烟雨江南中体会“莲叶何田田”,身临其境地感受“误入藕花深处”;又找来许多古典诗词,让他们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古典人物的气质。
作品中,饰演渔夫和采莲女的李宇飞、于瀚熙有大段舞蹈需要用到矮子步和蹭移步,为能展现在莲池中泛舟而行的飘逸感,他们每天在大排练后还要留下来开小灶,绕着排练厅练步法起码20圈。
让人爱江南
在音乐创作上,《江南》加入评弹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舞蹈中音乐与动作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江南水乡的诗意氛围。从舞台布景到服装道具,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简约的舞台布景运用连廊、蓑衣等元素,为观众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意境。
《江南》首演以来,收获无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无论是梦境般的“舟行莲影”“鱼戏莲叶”,还是蓦然回首处的“灯火阑珊”,抑或是余韵中的“从绝响到新生”,都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韵。有网友表示,看舞剧《江南》仿佛就来到了江南,能看到诗词中描绘的渔家灯火和流光潋滟。
此次入围文华奖终评,对于《江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李丹说:“为以最佳状态迎接大考,国庆长假至今,我们一天也不敢休息。我们希望这部承载着江南文化底蕴和当代创新精神的舞蹈作品,能为江南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希望通过文华奖的舞台,让更多人走入《江南》、爱上江南。”(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