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寒露后还在坚持晨练?医生紧急叫停:55岁以上这3种运动或致命!

发布时间:2025-10-09 08:00:00  浏览量:2

早上五点半,天还黑着,大爷大妈早已穿好运动服,拎着保温杯,冲进寒风中撸起了太极拳、跳广场舞、跑步5公里。

可你知道吗?心脏病发作从不打招呼,昨天还在晨练,今天就进了ICU……真练出来健康了吗?身体是你的,不是实验田,别一边喊“养生”,一边把命搭进去!

到底哪些运动是祸根?又为啥寒露前后尤其危险?来,咱一条条掰开揉碎说清楚。

先说个让人揪心的事。去年北京东城区,60岁的黄阿姨每天坚持晨跑,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寒露那天早上,她照常在公园跑步,刚跑两圈突然倒地不起,心脏骤停。

急救赶到,人没救回来。医生说,高龄+晨寒+剧烈运动=猝死三连击。你看,运动这事儿,不分青红皂白地坚持,只能是“用力过猛,反被命伤”。

这不是个例。根据《中华心血管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55岁以上人群在寒冷环境中晨练,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近40%。

而且,危险并不局限于“跑步”这种剧烈运动,连看似温和的“广场舞”和“快走”,也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医怎么看?简单讲,寒露节气后,早晚气温剧降,血管遇冷收缩,血压波动大,心脏负担加重。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就有动脉硬化,血流黏稠,凌晨三四点到清晨七点,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发作的高发时段。你非得那时候去“挑战极限”?不出事才怪。

中医早就识破这个坑。寒露,顾名思义——寒气渐重、露水加厚,阴气上升、阳气沉潜。

这个节气讲究“养收”,不是“发散”。中医强调“顺时养生”,意思是啥?天冷了,就该收敛,不是拼命出汗。你还在广场上蹦迪?那不是养生,是“逆天”。

说到这,很多人会反驳:“我都练了十年了,没事!”行,那你也开车不系安全带十年了,出事前不代表安全,出事后就晚了。别拿侥幸当底气。

现在说重点,寒露后,55岁以上人群最该避开的三种晨练运动:

第一,清晨慢跑。听起来“慢”,其实对心肺的冲击不小。清晨气温低,血管收缩,跑起来心率飙升,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尤其是空腹跑,简直是心脏的“地雷”。

第二,广场舞。别以为跳得不快就没风险。很多广场舞节奏快、动作大,扭腰、转圈、跳跃样样来。对膝盖、腰椎、心脏全是负担。如果场地不平、穿着不对,摔跤骨折的概率也不低。

第三,快走。这也有讲究。很多人一走就走急了,呼吸急促、步伐过猛,尤其是低温下,容易心跳加快、血压飙升,心脑血管脆弱人群很容易“顶不住”。

那是不是说寒露之后就别运动了?当然不是。动还是要动,但得讲究个“时”“势”“势头”。

中医讲“动则生阳”,但“动”要适度、要温和、要顺应自然。寒露后适合什么运动?缓慢的八段锦、太极拳、室内瑜伽、气功静坐、散步晒太阳这些都可以。重点是缓而不猛,动中有静,静中有调。

西医也提倡温和运动,比如餐后散步、轻度室内拉伸、泡脚按摩、呼吸训练。这些方式既能维持基础代谢,又不会刺激心脏,真正做到“养生而不伤身”。

再说个真实的例子。上海的王大爷,今年68岁,曾患过脑梗。他以前天天起早贪黑去公园打太极,结果去年10月寒露后突发脑供血不足,摔倒擦伤。医生建议他改成上午九点后在室内慢练,配合泡脚和饮食调养。半年后复查,血压稳了,人也精神了。这才叫科学养生。

很多人不明白,运动从来不是越多越好。养生不是跟时间赛跑,更不是硬拼毅力。中医讲“动静结合”,西医讲“适度负荷”,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别一根筋地折腾自己。

心理学也有话说。很多老人晨练不是为了身体,而是为了社交、为了“找点事做”。这没错,但千万别把“群体动力”变成“集体冲动”。你跳我也跳,不看身体、不看气温,最后一起进医院,那就真成了“老朋友,一起去看病”。

从社会角度讲,很多社区体育活动没有专业指导,广场舞、晨跑队伍都是“民间自发”,缺乏基本的健康筛查和风险提醒。建议社区加设“运动健康提示站”,提供气温变化、适宜运动建议、血压测量等基本服务。别让群众热情养生,结果反被“误导”。

从文化角度说,中国式养生常常迷信“坚持”,却忽略了“调整”。养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修行,更应是“顺应变化”的智慧。今天风大了、气温降了,就该推迟运动时间、换个方式。不是偷懒,是聪明。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话题——营养。寒露后,人体阳气收敛,脾胃虚弱,很多人运动完不吃早饭,或者吃得太寒凉(比如凉牛奶、凉拌菜),结果加重脾虚、腹泻、胃寒,反而耗伤了根本。建议早饭吃点温软食物,比如小米粥、红枣山药粥、煮鸡蛋、温牛奶,既补气又养胃。

再说一个细节,很多人晨练穿得太单薄。以为“出点汗才有效”,其实汗是阳气的体现,寒露时出汗太多,反而把阳气耗没了。建议穿吸汗保温的衣物,运动后及时更衣,防止寒气入体。

说到底,寒露之后的运动,最怕两个字:硬撑。别拿“锻炼”当信仰,身体不是战场,命只有一条。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拼”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

家里有老人的,别再说“他习惯了”。习惯也得改,命重要。自己是中老年人,更要清醒一点,不是所有坚持都有意义,错误的坚持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一句话总结:寒露之后,人要“收”,运动也要“缓”。该停的停,该改的改,别把“保健”变“保命”。

看完文章,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家里的爸妈、身边的叔叔阿姨?别光自己点头,转发给他们看看。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遇到的“晨练惊魂记”,我们一起把“好心办坏事”的坑填上!

参考文献:

[1]高润霖, 霍勇, 胡大一,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2): 1045-1053.

[2]王琼, 刘芳. 寒露节气与心血管疾病关联探析[J]. 中医药导报, 2024, 3010): 88-90.

[3]张文康, 孙强. 中老年人运动安全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03): 312-31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