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谱(36):日寇5次侵犯南阳史况!
发布时间:2025-10-09 19:16:45 浏览量:11
自1939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日军先后5次侵犯南阳地区。
日军的每一次进攻,数倍于敌的国民党军队,除少数爱国将领率部抵抗外,基本上是闻风而逃,致使宛属大地,几丧敌手,宛属人民,几经劫难。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段历史,现据有关史料,将日军侵犯南阳的概况,分述如下。
一、第一次“新唐事变”(1939年5月)
1939年,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一方面为了瓦解国民党的抗战意志,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一方面为了确保其占领区武汉外围的安全,决定在鄂北和豫南地区发动一次战役,重点是寻歼国民党政府在该地区的嫡系部队——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
此次战役史称“随(县)枣(阳)会战”,日军称“襄(阳)东会战”。因战役涉及豫西南地区的新野、唐河等地,同时,也是日军第一次进入南阳盆地,故南阳地区习惯称作第一次“新唐事变”。
此次战役涉及的部队:国民党政府方面有第五战区所属的左、右翼两个集团约15个师和汤恩伯三十一集团军的第十三军、八十五军6个师,在南阳地区驻防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所属的第三十军和六十八军4个师,还有河南省第六区(南阳地区)抗敌自卫团等地方武装,共约26个师的兵力。
日军方面为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所属的第三、十三、十六师团及骑岳团(含骑兵第四旅团)约10万人。
战役的概况是:日军以快速奔袭的战术于5月1日在鄂北地区发动进攻,企图围歼三十一集团军于枣阳东北地区。其第三师团到枣阳东北合河一线,12日到达新城。另一部铃木支队由信阳向桐柏进击,于5月10日占领桐柏,12日到桐柏西北之新集。其第十三师团12日到达唐河县之湖阳镇东南。
第十六师团于11日由枣阳以西窜犯到双河镇和湖阳镇东北一带,其骑兵团则于10日黎明抢渡白河,沿白河西岸向新野、唐河迂回突进,于当日午后占领新野县城,并折向东北,循唐河西岸向唐河县窜犯。12日,占领唐河县城。这样,三十一集团军陷入了北、西、南三面被围之势,不得不向东北方向匆匆溃逃。
5月13日,日军认为基本上达到了作战目的,开始撤兵。于此同时,孙连仲之第二集团军在宛属抗敌自卫团的配合下,进行了一些反击。13日,孙连仲部之三十师在湖阳一带与日军十三师团及骑兵团共400余人发生战斗,歼敌300余人。14日,三十师进驻新野、唐河县城。16日,六十八军一一九师进入桐柏县城。5月下旬,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先后进据枣阳、随县等地。至此,随枣会战结束,双方恢复了原有态势(见附图1)。
二、第二次“新唐事变”(1940年5月)
1940年春,武汉地区的侵华日军(第十一军)为了进一步瓦解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意志,实现其诱降的目的,遂在汉水西岸发动一次较大战役,史称“襄樊会战”。因战役前期的地域、经过和前一年的“随枣会战”大体相同,故又叫第二次“随枣会战”,在南阳则称为第二次“新唐事变”。
当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老河口,其所辖部队左翼、中央、右翼3个集团于汉水西岸一线设防。另外,汤恩伯三十一集团军的八十五军、十三军在南阳周围;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在唐河一带,以上各部共约30万人。
日军方面,直接参战的除十一军外,尚有十三军一部。计有第三、十三、三十九师团、四十师团(含石本支队),小川、池田支队等部。另外还有战车团、重炮第六旅团、空军第三飞行团等部协同作战。其直接参战部队于战役前集结于信阳、随县、钟祥附近。
战役过程是:5月1日,集结于信阳以北地区的日军第三师团、小川支队和石本支队,突破国民党军队之左翼集团的防线,大举西犯。第三师团及小川支队兵分两路直趋泌阳,石本支队则沿信阳—桐柏—新集的公路,长驱直入。5月2日,日军第十三师团从钟祥附近突破国民党军队之右翼防线,快速北犯,企图将国民党军队围歼于唐、白河东岸的双沟地区。5月4日,第三师团及小川支队攻占泌阳后,即合为一股,沿唐泌公路西犯。5月5日,石本支队窜入桐柏,并继续向西南方向进犯。5月4日,第十三师团进入大洪山北,然后,一部直趋双沟,一部于9日窜入新野。在此期间,第三十九师团与池田支队分两路突破国民党军队之中央防线,池田支队直奔双沟,三十九师团则于5月8日攻占枣阳,并继续北犯,协同第十三师团等部向唐、白河畔进击。
面对日军的快速进攻,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手足无措,纷纷撤退避战。直至5月8日,才开始组织反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集团总指挥张自忠将军,亲率三十三集团军5个师于宜城附近东渡汉水,向日军发起攻击,大大鼓舞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北面的三十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之一部,也相继出动,在进驻新野、唐河后,即南下出击。以上部队自5月12日始至5月18日,分别在汉水以东地区和枣阳西北和日军第十三师团、三十九师团、石本支队、小川支队和第三师团等部展开激战,重创敌第三师团之二十九旅团,围歼了小川支队。但正当各部准备会攻枣阳,大破日军之际,张自忠将军在截击敌军的浴血奋战中,不幸身负重伤,于5月16日壮烈殉国,致使所属各部军心浮动。日军则乘机于5月19日拂晓开始向西北方向猛烈反扑,并很快渡过了唐、白河。5月21日,第三师团再次窜入新野,占领新甸铺,并进入邓县南部及老河口以东地区,第十三、三十九师团分别进入樊城的西北地区。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翌日又退回原地。接着,日军于5月底两渡汉水,6月初攻占襄阳,后转至汉水西岸,不久即向宜昌窜去。至此,“襄樊会战”结束(见附图2)。
此次战役中,通过中共地下党统战工作后觉悟的“豫南抗敌自卫二团”在唐泌一带进行了英勇抗击。
三、豫南战役(1941年1月至2月)
1941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发现国民党之第三十一集团军在信阳以北正在跨越平汉铁路,意欲东进,遂调动大批兵力,发动豫南战役,企图将其赶回路西,并围歼于该地。
战役开始时,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8个师位于叶县、舞阳和汝南地区,第二集团军和第三十三集团军各8个师位于南阳、新野、方城和桐柏地区。
1月24日夜,日军方面约10万人,在战车、炮兵和空军的配合下分左、中、右三路,由信阳北犯。其左路第三师团,于1月24日以急袭战术突破国民党军阵地后,即向泌阳以北地区窜犯。
28日经象河关分两路向舞阳、保安突进,切断了三十一集团军的西退道路和其与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三集团军的联系。而另一支日军则西进桐柏,以牵制第二、第三十三集团军。担负中、右两路进攻任务的日军第十七师团、第四十师团及第十三、三十四、三十九师团各一部,于25日沿平汉铁路东侧,分别向遂平、上蔡、汝南攻击。在日军的进攻下,汤恩伯之三十一集团军一触即溃,匆匆向西北方向溃逃。
30日,日军开始向泌阳一带的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攻击。一路日军经桐柏之毛集,由南向北侵犯,于2月5日占领泌阳,然后继续北犯至酒店,又调头向西侵犯。日军第三师团在攻占保安后,于1月31日下午在保安镇集结,为了炫耀其武力,该部突然进兵南阳。2月1日下午占领方城县之独树镇,2月2日攻陷方城,并继续向南阳侵犯。
途中,国民党军队仅有五十九军一部稍事阻击。2月4日夜,南阳沦陷。2月5日,日军在南阳城中大肆抢掠,并将城内精华付之一炬,然后向东撤去。2月7日经唐河,2月8日分别经泌阳、桐柏撤回了原占领区。2月6日夜,国民党之五十九军黄维纲部进入了南阳城。此时,日军之中、右两路亦先后撤退,2月12日,战役结束。
战役期间,南阳所属抗敌自卫军曾在毛集至泌阳一线抗击日军。
此役,日军伤亡9000人。据日方说,国民党军队伤亡1.6万人。
四、河南战役中的方、舞、叶地区(1944年6月)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为了挽救其战争危机,企图打通中国大陆连接东南亚的交通线,把中国作为其垂死挣扎的基地,悍然发动了河南战役(又称中原事变)。战役开始后,国民党的40万大军闻风而逃,37天失城38座。
日军如入无人之境,连陷中原重镇郑州、许昌和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国民党河南省临时省政府所在地鲁山。继而,又打通了平汉铁路南段,很容易地占领了豫中、豫西的大部分要地。
6月初,在豫西作战的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在骑兵第四旅团的策应下,向郾城附近集结,准备南下湘桂作战。日军在集结途中,又攻击了方城、叶县和舞阳地区的国民党军队。
这段战斗的概况是:日军三十七师团兵分两路,其主力于6月2日傍晚由临汝出发,4日拂晓到达宝丰周围地区。然后其二二六联队搜索队于5日晨攻占了叶县。其冈村部队(系二二六联队为基干组成,并指挥富永大队),由宝丰出发,7日晨占领常村(叶县城西南),8日晓抵达保安,9日拂晓窜至尚店。其师团主力于8日经叶县侵入舞阳西北地区,同时,其前卫皆藤部队(系二二七联队主力组成)在追击国民党军队中,窜抵武功镇(舞阳西南),9日晨,包围了杨庄寨,攻击了在此地驻守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军之新一师和二十师所属部队。
而另一路的镇目部队(系二二五联队为基干组成)则位于主力三十七师团的右侧,从临汝附近出发后,经鲁山,于6月8日晨击溃了国民党第五十五军七十四师一部,一度侵占了独树镇。9日,向舞阳县卸甲店窜去。
与此同时,敌骑兵第四旅团于8日经赛城南犯,9日晓侵入舞阳。至此,敌三十七师团即通过舞阳地区于12日集结于郾城以南地区,完成了其南下湘桂的集结任务。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苦心经营的叶县、舞阳地区,轻易沦入敌手。
五、豫南、鄂北战役中的南阳地区(1945年3月至8月)
1945年春,国际法西斯已到穷途末路,侵华日军亦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但仍作垂死挣扎,于3月悍然发动了豫南、鄂北战役,以夺取国民党当时在华中方面的重要空军基地老河口和战略要地西峡口,企图实现其在中国战场上“放弃华南,巩固华中、华北”的战略意图。
当时,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兵力,据不完全统计,有第一战区三十一集团军、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等部所属的八十五军、七十八军、五十五军、六十八军、四十七军,新八军以及八十九军和河南省保安部队各部。在宛西,还有地方民团武装4个支队和1个纵队。
日军方面直接参战的兵力,有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所属的第一一〇、一一五、一一七师团(含吉武支队)三个步兵师团以及战车第三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团。还有混成第九十二旅团和空军各一部以及策应作战的第三十九师团(攻占襄樊)和华北方面军的第一军一部。
战役前的双方态势是:洛阳、郑州、许昌、信阳等中原重镇已被日军占领,豫西、豫中大片地区被日军所控制。位于灵宝—嵩县一线南侧的伏牛山区为国民党第一战区所控制,鲁山—叶县—舞阳—信阳线西侧地区则为国民党第五战区所控制。当时的河南省已是山河破碎,仅余西南一隅。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临时设在内乡县的丹水镇(今属西峡县),战役开始后又逃至卢氏县的朱阳关。
战役伊始,日军各参战部队于3月21日前分别集结在鲁山—叶县—舞阳—牛蹄(泌阳东北)一线,以洛阳地区日军一部在洛宁作出佯攻西安的态势后,其主力于3月22日拂晓分5路发起攻击,均利用避开大道,夜间机动和快速袭击的战术,各自突破了其正面的国民党军队阵地,然后分头向南阳压来,接着,又直指老河口、西峡口。战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3月22日至3月24日):各路日军向南阳急进。
1. 第一一〇师团分为左、右两个攻击队,分别在鲁山、下汤一线,于22日拂晓,突破沙河南岸国民党新八军防线后,于23日晨,先后占领南召县城(今云阳镇)和李青店(今南召县城)。左攻击队(一六三联队及师团主力)于25日晨窜至南阳北之石桥镇;右攻击队(一三九联队)于25日夜进军至镇平东北三四十华里处。这样,日军一一〇师团就控制了南阳的北、西两面。
2. 第一一五师团亦分为左、右两个攻击队。左攻击队(八十五旅团及师团主力)自牛蹄,右攻击队(八十六旅团)自尚店(舞阳西南)出发,22日拂晓突破国民党五十五军防线,沿羊册、桐河一线,直向南阳窜犯。3月24日深夜,在南阳城南的三十里屯南北两侧渡过白河。在渡河前后,曾在桐河、黄台岗、上元寺、下范营和沿河的国民党守军发生战斗,击退了国民党五十五军七十四师的部队。
3. 骑兵第四旅团,3月22日集结在驻马店以西地区,然后跟在一一五师团后边行进。22日夜在突破国民党军阵地后,即超越一一五师团,避开主要道路,快速推进,在源潭渡过唐河,24日晚在三十里屯渡过白河,25日晨于急滩渡过湍河,迂回到邓县的南方,快速向老河口进击。
4. 战车第三师团亦分为两个纵队,于3月23日晨从叶县附近出发,沿许(昌)南(阳)公路两侧,分别经叶县、方城、博望和杨楼、古庄店、柏树坟向南阳侵犯。沿途受到国民党和美国空军的猛烈轰炸。24日拂晓,攻陷方城,同日赊旗镇亦陷落(今社旗县城)。25日晨进至白河东岸,分别集结于双铺与三十里屯一带。
5. 吉武支队是日军的二线兵团,从禹县出发后,22日经保安向南阳急进。24日,在战车第三师团之后进入方城,当晚继续向南阳方向进逼。
至此,南阳城已四面告急,但国民党的守军一直未作出有效堵击,除南阳城内守军外,纷纷向西溃退。
(二)第二阶段(3月25日至4月1日):日军主力自南阳附近分别进击老河口和西峡口,并攻占西峡口和南阳城。
1. 骑兵第四旅团3月26日夜进至老河口东之竹林桥,27日晨经过战斗攻占光化县城,袭击了飞机场(于当日占领)和老河口市区。
2. 一一五师团在渡过白河后,其左攻击队即向老河口推进。3月25日晚出发,经邓县东之白牛镇,27日晨进入邓县城,并经孟楼继续南下,于30日到达老河口附近。其右攻击队经穰东镇向丹江一带窜犯。从26日夜开始行动,先后在邓县以西的文曲集、九重院、全店等地,击败西撤的国民党第五十五军二十二师和原第十二军的炮兵团。29日窜至丹江畔之李官桥(在邓县正西,属淅川县,今为丹江口水库淹没)附近,又击败了撤退中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军一〇四、一七八师。
3. 第一一〇师团在窜至南阳的西、北两面后,于3月26日夜开始追击向内乡方向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右攻击队于3月28日攻陷内乡城,并继续向西峡口方向追击。左攻击队经柳泉铺、镇平,向内乡突进,其师团主力在后跟进。27日占镇平,28日夜抵内乡。29日晨随其右攻击队向西峡口急进,并追击撤退中的国民党军。傍晚,抵达西峡口南面的石当山一带。而右追击队的主力则沿内乡—师岗—马蹬一线向淅川攻击。3月31日侵入夏集,4月1日窜至大石桥和湾子。左攻击队的一部(一六三联队第一大队)则沿赤眉、夏馆直趋二郎坪,在二郎坪又折向西峡口西边丁河店,以掩护其右攻击队对西峡口的攻击。
4. 战车第三师团的机动步兵第三联队,3月26日夜于三十里屯附近渡过白河,随后,师团主力亦于28日上午渡过白河。除第十三战车队经邓县向老河口进击(29日傍晚到达)外,其主力则经镇平,于当日晚进据内乡县城。29日晨,其机动步兵第三联队借战车、炮兵各一部向西峡口突进,途中超越了一一〇师团的一三九联队(右攻击队),首先窜至西峡口南侧。其师团搜索队、第十七战车队、机动炮兵第三联队等部组成了淅川突进队,先后于3月29日和31日由内乡出发,沿途攻击了撤退中的国民党六十八军和七十八军的部队,于4月1日在马蹬附近渡过淅水,占领了淅川县城。
5. 日军攻占西峡口。西峡口的守军系国民党第八十五军二十三师六十九团。该团于3月29日到达,仅比来犯日军早几个小时。日军一一〇师团的一三九联队和战车第三师团一部于29日占领了西峡口东、西侧的高地,30日拂晓在战车的配合下,发起总攻,并于当日午前占领西峡口。
6. 南阳防御战。进攻南阳的吉武支队3月27日渡过白河,即从城的东北面向西北、西南两面迁回,采取包围态势。此间,日军各部正向老河口、内乡方面急进,在南阳的国民党主力亦正向西、南两个方向退避,南阳已成为孤城,城内仅有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防守。
日军为了迅速攻下南阳,使之成为在本战役中的指挥中心,除吉武支队外,又从向西进犯的日军中抽调了1个重炮联队、3个步(炮)兵大队和战车部队一部,协助攻击。3月29日,日军以相当的代价才攻占了城西北面的王老虎庄和西南面的卧龙岗,完成了对南阳城的严密包围。
30日拂晓,日军步、炮、战车协同作战,发起总攻。守军在师长黄松的指挥下,孤军奋战,顽强据守,日军攻势受挫。当日晚,日军再次发动猛烈进攻,城西北、西南先后被敌突破,经激烈夜战,守军无援,损失过大,向东南方突围而去。31日晨,日军占领了南阳城。
4月1日,日军十二军战斗司令部指挥所移至南阳城附近。
7. 日军攻占襄樊。日军为策应上述作战,在华中的第三十九师团于3月中旬发起攻势,27日,一度占领鄂北的襄阳和樊城,后退出。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本战役中主要是消极避战,所以在3月22日到4月1日的11天时间内,使东自方城、北起南召、西达丹江沿岸和西峡口一带的河南最后一片国土及鄂北的襄樊、光化地区轻易地落入敌手。国民党军队之主力则退至西坪、丹江和汉水一线。
(三)第三阶段(自4月初至5月底):日军攻占老河口和西峡口地区的攻防战。
1. 日军攻占老河口。4月初,日军第一一五师团接替了骑兵第四旅团的攻击任务,于7日向老河口发动攻击。虽有战车师团和重炮兵各部的配合,但攻击受挫。8日,步、炮、战车部队协同作战,发起更猛烈的攻击,终于占领了老河口。
2. 西峡口地区的攻防战。日军攻占西峡口后,即西越老灌河,沿豫陕公路向西推进。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第八十五军之二十三师,暂编五十五师和七十八军之新四十三师继续后撤。4月4日,日军一直攻至重阳店一带,亦曾窜至马鞍桥。但由于日军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已成为强弩之末,无力向西侵犯。6日夜,被迫收缩至丁河、木寨一线。此时,国民党军队迫于国际形势和国内舆论的压力,开始组织反击,先后于4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突进到西峡口南面的石当山和东北面的九条岭一带。日军多次抽调在南阳、邓县、老河口和淅川的一一五、一一七师团和九十二旅团、一六三联队,增援西峡口。双方先后于马头山、重阳店、丁河店、山荆岈、霸王寨、鹰爪山、蒲塘、豆腐店和东、西焦园等地进行激烈的攻防、拉锯战。由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日本侵略者,日军再也无力发起新的攻击,才使双方于西峡口至丁河店一线的山岳地带形成对峙状态。这一形势一直延续到8月中旬。
3. 国民党第五战区的第五十五、六十八、四十七军等部,4月初撤至汉水、丹江以西地区后,也曾组织过反击,但收效甚微。
至此,这次战役基本结束。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之际,在日军精疲力竭之时,国民党军队又把南阳这块土地丢掉了,这无疑是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恶果。这期间,打着“联防自卫”旗号的宛西四县联防部队,除少数有抵抗和游击活动外,多数亦是消极避战,有的甚至公开投敌,充当走狗。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则制定了发展河南的战略部署,到1945年春,八路军已建立了河南军区,派出大批部队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也积极地向北发展,开辟了豫南,挺进到豫中,在南阳地区东部的桐柏、泌阳先后建立了几届抗日民主县政府。
同时,镇平、方城、南阳、淅川等县的中共地下组织和党员,挺身而出,组织了一批抗日武装,在南阳大地上燃起了一团团抗日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