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残酷的现象:现在你过度托举儿女,等老了反而指望不上!
发布时间:2025-10-10 12:13:14 浏览量:14
前几天跟朋友老周吃饭,他喝着酒红了眼:“我这辈子攒的钱,全砸在儿子身上了,可我腿摔断躺医院时,他连回来看看都不肯。”
老周是南方小城的普通工人,从儿子初中开始,就咬牙送他去大城市上私立学校,周末排满奥数、英语补习班,光补课费一年就花十几万。儿子考上大学后,他又借了钱送儿子出国,等儿子回来,还凑钱在一线城市买了房、买了车。朋友圈里,他总晒儿子的名校毕业证、新车照片,别人都夸他“有福气,养了个好儿子”。
可去年冬天,老周下楼梯时摔断了腿,躺在医院里想让儿子回来陪几天。儿子却在电话里说:“爸,我这边项目太忙,实在走不开,给你转两万块钱,你请个护工吧。”最后,是小区楼下卖菜的张阿姨每天炖了汤送过去,帮他擦身、端尿盆。
你是不是也像老周一样,总觉得“把孩子养得越优秀,老了就越有依靠”?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为什么很多父母拼尽全力托举孩子,最后却落得孤单一人,我们到底该怎么为自己的晚年打算。
1:“我把孩子送得越远,他越有出息,我老了才能享福?”
上周在小区里跟几个大爷大妈聊天,有个阿姨说:“我女儿在国外当医生,以后我老了,就能去国外享福了。”旁边的大爷跟着说:“就是,孩子有本事了,咱们才能跟着沾光。”
可我想起一组数据:去年有个养老机构做了个调查,采访了500个“孩子在外地工作”的老人,其中68%的老人一年见不到孩子一次,82%的老人说“生病时最想孩子,可他们根本回不来”。
我堂叔就是这样,他以前总说“要让儿子跳出小县城,去大城市当老板”。为了给儿子凑创业资金,他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自己租住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后来儿子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买了房、娶了妻,却很少回老家。去年堂叔高血压住院,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正在谈生意,走不开”,直到堂叔出院,儿子都没露面。
堂叔后来跟我说:“我以前总以为,把孩子送得越远,他越有出息,我老了就能跟着享福。可现在才知道,孩子飞得远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不是孩子不孝顺,是他们在远方扎了根,有了自己的家庭、工作,早就习惯了没有你的生活。就像老周的儿子,在大城市待了十几年,早就把那里当成了家,老家对他来说,只是“偶尔回去看看的地方”。那些说“孩子有出息了就能享福”的人,其实是没明白:孩子的“出息”,不一定能换成你的“依靠”。
2:“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他以后肯定会回报我?”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我从怀孕开始就辞职在家带孩子,省吃俭用供他上最好的学校,现在他工作了,却连个电话都很少打。我这么辛苦,他为什么不知道回报我?”
看到这条留言,我想起了老周。他以前总跟儿子说:“我这辈子没什么本事,就是拼了命也要让你过上好日子,以后我老了,就靠你了。”可儿子却觉得“我爸为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甚至觉得老周“太唠叨,总提以前的付出,让人压力大”。
去年有个教育机构做了个调查,采访了200个“被父母过度托举”的年轻人,其中75%的人说“习惯了父母的付出,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只有25%的人会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
我邻居家的女儿就是这样,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把她宠成了“小公主”。后来她考上大学,每个月要花好几千块,父母省吃俭用给她打钱。可她工作后,从来没给父母买过一件衣服,甚至觉得“父母赚钱就是给我花的”。
你看,不是你付出得多,孩子就会回报得多。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把“付出”当成“以后要回报”的筹码,孩子只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最后你满心期待的“回报”,可能只是一句“我太忙了”。
3个小方法,为自己的晚年留条退路
别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试试这3个方法,让自己的晚年有依靠、有尊严。
方法1:别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身上,留一笔“养老钱”
老周就是因为把所有钱都给了儿子,自己住院时连护工费都差点付不起。其实你可以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留一笔钱存起来,不用太多,够自己看病、养老就行。我妈就是这样,她每个月都会存500块钱,说“以后老了不麻烦你们,自己有钱花才硬气”。
方法2:培养一个兴趣,别让生活只剩孩子
很多父母退休后,每天除了想孩子就是想孩子,日子过得特别孤单。你可以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跳广场舞、学画画、养养花。我楼下的王阿姨,退休后学了书法,还加入了书法协会,每天跟朋友一起练字、参展,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精彩,根本没时间想孩子。
方法3:多交几个朋友,比指望孩子靠谱
老周住院时,是邻居张阿姨帮忙照顾的;我奶奶生病时,是她的老姐妹每天来陪她说话。你看,有时候朋友比孩子还靠谱。平时多跟邻居、同事走动走动,交几个真心朋友,老了互相照应,比一个人在家等孩子电话强多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给我妈打了个电话,问她“你以后老了,会不会怕我不陪你?”我妈笑着说“不怕,我有我的老姐妹,有我的广场舞,还有我存的养老钱,你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其实父母和孩子,就像放风筝,小时候你握着线,他围着你转;长大后,你要慢慢松开线,看着他飞向远方。不是不爱了,是要学会放手。
你不用觉得“不托举孩子就是不爱他”,也不用觉得“老了指望孩子是天经地义”。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有能力飞翔,也让自己有底气生活。
愿我们都能明白,孩子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也不是孩子的附属品。好好爱孩子,更要好好爱自己。老了以后,不依赖谁,不指望谁,有朋友、有兴趣、有钱花,就是最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