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故事(42)荆轲刺秦王
发布时间:2025-10-14 21:39:14 浏览量:4
荆轲刺秦:一曲悲壮的战国绝唱
战国末年,秦并六国之势已成定局,韩、赵相继覆灭,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质,亲见秦王嬴政的雄才与狠厉,深知燕国若坐以待毙,终将步韩、赵后尘。归国后,他日夜忧心国事,遍寻能挽救燕国的义士,最终经谋士田光引荐,结识了刺客荆轲。
荆轲本是卫国人,因喜好剑术、性情刚毅,辗转来到燕国,与高渐离等名士相交,虽落魄却不失侠气。太子丹见荆轲后,躬身下拜,直言秦国祸乱天下的野心,恳请荆轲出使秦国,以献地、献降将首级为名,伺机刺杀秦王。荆轲起初婉拒,他知晓此行九死一生,不仅关乎自身性命,更承载着燕国的存亡。但见太子丹涕泪纵横,以国家大义相托,又为自己礼遇有加、倾尽财力,荆轲终是点头应下,一句“愿为太子往”,定下了这桩悲壮的使命。
为取信秦王,太子丹与荆轲做了周密准备。他们寻得秦国逃亡将领樊於期,樊於期因家人被秦王诛杀,对嬴政恨之入骨。荆轲向其陈明利害,樊於期二话不说,拔剑自刎,以首级为荆轲铺路;又让人打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浸淬剧毒,只需见血便能致人死地,藏在献给秦王的燕国督亢地图之中,这便是“图穷匕见”的由来。同时,太子丹还派少年勇士秦舞阳为荆轲副手,秦舞阳十三岁便敢杀人,旁人皆不敢直视,本以为能助荆轲一臂之力。
出发之日,易水之畔寒风萧瑟,太子丹与宾客身着白衣、头戴白帽,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昂,闻者无不动容落泪。荆轲饮尽杯中酒,转身登上马车,始终没有回头,车轮滚滚,驶向秦国都城咸阳,也驶向了注定没有归途的终点。
抵达咸阳后,荆轲通过秦王宠臣蒙嘉疏通关系,谎称燕国愿举国称臣,特来献上樊於期首级与督亢地图。秦王大喜,下令在咸阳宫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召荆轲入殿。殿内戒备森严,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肃穆。秦舞阳从未见过如此威严的场面,刚踏入宫门便面色惨白、浑身发抖,引起了大臣们的怀疑。荆轲临危不乱,笑着向秦王解释:“北方蛮夷小子,从未见过天子,故而胆怯,还望大王恕罪。”秦王虽有疑虑,但见荆轲镇定自若,又念及即将到手的土地与首级,便不再追问,让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
荆轲捧着地图,缓步走向秦王,走到近前时,缓缓展开地图。地图一寸寸铺开,当地图完全展开,藏在其中的剧毒匕首赫然显现。不等秦王反应,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匕首,直刺秦王胸膛。秦王大惊失色,猛地起身,衣袖被生生扯断,转身便向殿内奔跑。荆轲紧追不舍,秦王慌乱中想要拔剑,可佩剑过长,一时无法拔出,只能绕着殿内的柱子躲避,百官惊慌失措,却因秦国律法“殿上不得持尺兵”,无人敢上前阻拦。
危急时刻,秦王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箱掷向荆轲,延缓了他的脚步。秦王趁机拔出佩剑,回身一剑砍中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却仍将匕首掷向秦王,匕首擦着秦王的耳朵飞过,钉在殿柱上。秦王又连刺荆轲数剑,荆轲靠在柱子上,笑着大骂秦王:“今日之事未能成功,只因我想活捉你,逼你退还诸侯土地,以报答太子丹的恩情!”
此时,侍卫们终于冲入殿内,将荆轲乱刀杀死。秦王坐在宝座上,许久仍心有余悸,浑身冷汗。而荆轲刺秦的消息传到燕国,太子丹悲痛不已,却也无力回天。不久后,秦国大举进攻燕国,燕国终究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荆轲刺秦,本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抗争,却因他的侠肝义胆与悲壮结局,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传奇。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秦国,虽未改变历史走向,却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写下了一曲震撼人心的英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