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用舞美凸显角色 他把“大月亮”搬进《梦回东坡》|独家专访

发布时间:2025-10-16 04:16:42  浏览量:1

金秋十月,随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来临,第十八届文华奖作品终评也进入冲刺阶段。四川入围作品川剧《梦回东坡》,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关注。这部已巡演54场、历经两年打磨的作品,其舞美设计以“月有阴晴圆缺”的意象贯穿始终,既保留川剧传统韵味,又融入当代审美思考。

10月15日,该剧舞美设计师叶建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从“始于剧本、达于哲思、成于匠艺”三个维度,揭秘舞台背后的创作逻辑与文化深意。

《梦回东坡》在乌鲁木齐演出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始于剧本

从“人民的苏东坡”找到创作锚点

川剧《梦回东坡》由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杨椽编剧、查丽芳导演、李天鑫作曲、叶建担任舞美设计、潘健华担任服装造型设计、周正平担任灯光设计,通过惠州造桥、黄州悟道、修建学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等章节,塑造出乐观鲜活的苏东坡形象。

“拿到《梦回东坡》剧本时,最打动我的不是宋代美学符号,而是编剧杨椽对苏东坡的切入角度——这不是庙堂里的文豪,也不是史书上的文字,而是‘传说中的苏东坡’,是‘人民的苏东坡’,与庙堂、江湖一概无关。”叶建坦言,最初接触剧本时,他曾翻阅大量资料,发现多数以苏东坡为题材的作品要么聚焦史学事件,要么侧重文人雅趣,而《梦回东坡》以“非线性叙事”串联八个梦境,用“农家小棒客”的平民视角还原苏东坡的本真,这种“人民性”成为他创作的核心锚点。

叶建回忆,剧本里苏东坡与友人的调侃、与老兵的互动等情节,让他意识到“这个苏东坡是活在民间传说里的”。为了捕捉这种特质,他先后打磨七个舞美方案,“各种各样的方案,有从传统舞台的当代化出发的,有把三苏祠搬上舞台表达梦开始的地方的,各种各样的想法,来完成剧中环境的转化,各个想法都不错。剧目开场的髯口挂架,是查丽芳导演坚持依据三苏祠当代Logo为原型而设计的。演员在肃穆庄重、仪式感十足的气氛中换装,象征着梨园文化的薪火相传。”

《梦回东坡》对传统“一桌二椅”的运用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在叶建看来,舞美设计的“始于剧本”绝非简单还原场景,而是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底色。“读剧本是舞美设计的基本功,读第一遍,你会有个新鲜的感受,第二遍你会分析自己的感受,第三遍、第四遍……不断地往下读,你就能感受到它的根源在哪儿。”他还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寻找灵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圆缺变化,不正是苏东坡人生起伏与豁达精神的写照吗?”这一发现,让他放弃了“画地图式”的写实设计,转而以“月亮”为核心意象构建舞台空间。

达于哲思

巧用万年台解构传统美学

“舞美创作不能停留在视觉好看,要让观众从布景中读出文化内核。”叶建透露,《梦回东坡》的舞美设计遵循“解构传统、中西合璧”的思路——以现代艺术解构之法,呈传统“万年台”于当代演出空间之转化。舞台中央直径11.4米的“大月亮”,便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背景是完整圆月,前景则用两片可移动的半月片,通过上下左右的错落组合,呈现“阴晴圆缺”的不同形态,既对应剧情中的梦境转换,又暗合苏东坡的人生哲学。造型简约大气,水墨素雅,营造优美浪漫、诗意盎然、浮生若梦之境,切合“梦回”氛围。

《梦回东坡》舞美呈现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这个‘月亮’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源于传统戏曲舞台的‘守旧’。”叶建解释,传统万年台戏台的舞台背景常以圆形图案“圆光”为核心,蕴含吉祥寓意,此次他将“圆光”放大并解构,既保留文化根脉,又适应现代剧场的视觉需求。在创新方面,他借鉴西方“构成主义”手法,将传统“出将入相”的马门变形、放大为多个红色框架,随着在舞台上移动,时而化为苏家厨门,时而变成友赠建材,时而又成雪堂屏风,创造性地赋予传统建筑构件以新美学意义。

《梦回东坡》红色框架的舞台运用 摄影 荀超

这种创作理念的形成,离不开与导演团队的深度磨合。叶建透露,导演查丽芳对舞台视觉要求极为严苛,“作为优秀且资深的导演,老查(查丽芳)一贯恪守综合艺术的理念,布景的视觉形象,不仅能直击剧作精神,在其外部动作上也要与表演有机互动。”如在“八娘还阳救兄”这场戏中,当青年演员李雨洁扮演的“八娘”从阴间返回时,舞台上的半月拉开,配合灯光与烟雾效果,让“女鬼寻亲”的情节更具感染力。“舞美设计要讲求视觉的好看,但要避免好看的平庸,有时要有用失败歼灭平庸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叶建的“哲思”并非一蹴而就。他坦言,最初只是想用“月亮”呼应苏东坡的诗句,而对“天人合一”道家思维的解读、对“人民性”的深化,是其在这么多场演出中逐步完善的。“艺术创作是动态的,每一次巡演看到观众的反应,每一次与团队的复盘,都会让我对剧本和设计有新的理解。”

成于匠艺

8人团队在细节里展示硬核技术

“舞美设计这个岗位是‘百工’系列,什么事情都要想到,而最终要落地,考验的是‘匠艺’——材料选择、拆装运输、技术实现,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叶建口中的“匠艺”,体现在《梦回东坡》舞美的每一处细节:11.4米的“大月亮”需拆分为多个部件,确保巡演时能装进9.6米的货车;半月片的移动轨道要精准计算,避免与演员动作冲突;舞台框架的连接处需做隐藏处理,保证视觉完整性……而这一切,仅靠8人的舞美团队完成,巡演时甚至要缩减至5人。

“这么大的月亮,怎么做到运输时不损坏、安装时无缝衔接?”叶建揭秘,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月亮的框架拆分为可拼接的单元,面层则选用轻量化的特殊材料,既保证平整度,又便于搬运。“拼接后的缝隙怎么办?我们用同色系的密封胶处理,在灯光下几乎看不出来。”此外,为配合剧情新增的升降台,团队重新计算每一根吊杆的位置,确保舞台动作“行云流水”,“前段时间节目审查,整个舞美呈现零瑕疵,这背后是团队无数个通宵的调试。”

在叶建眼中,“匠艺”不仅是技术,更是对艺术的敬畏。他特别提到四川省川剧院舞美团队的“能工巧匠”:团长任高龙负责所有景片的连接与运动方案,统筹拆装与运输,置景师傅们则要在演出前几小时完成舞台搭建。“他们是幕后英雄,没有他们的技术支撑,再棒的创意也只能停留在电脑里。”

采访中,叶建多次感谢该剧艺术总监、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对舞美方案的认可。“我非常感谢智林院长,他是最先100%认可这个舞美方案的,现在想起来,他一定看过很多关于苏东坡的资料,所以他那么斩钉截铁地说‘就是它了’,一眼就敲定了,那我就在这个方案上继续深化。”

叶建还提到《梦回东坡》剧组的“真”——“我们不搞虚的,谁的功劳就是谁的,有问题就坦诚沟通。”对于《梦回东坡》冲击文华奖,叶建心态平和:“我们只是想把作品做好,这部戏能让观众看完后,想起苏东坡的豁达,想起传统文化的美,就够了。”

10月17日、18日晚,川剧《梦回东坡》将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连演两场。届时,观众不仅能领略到苏东坡的传奇人生,更能亲身感受舞美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中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