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元素亮相全球妇女峰会丨土家姐妹“织梦记”:让千年西兰卡普阔步迈向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17 19:17:28 浏览量:2
全球妇女峰会于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恩施土家姐妹谭艳华、谭艳宾的《四十八勾手提包》《西兰秘境》成功入选“益起为她·筑梦芳华丨百幅“女性的力量”全国非遗手工作品”,湖北省唯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商品融合,让西兰卡普走出大山、迈向世界。”这是她们姐妹俩的梦想。而今,这一梦想正悄然变成现实。
此前,姐妹俩的作品频频亮相国际时装周、外事活动的舞台,经她们的“妈妈工坊”制作的西兰卡普文创产品,多次被选送到新加坡、爱尔兰和德国等近10个国家,让土家千年织锦华丽绽放国际舞台。
从舞者到织女
为非遗传承寻根
以青春汗水赴使命
谭氏姐妹向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拜师学艺
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花铺盖”,最早在《后汉书》中有相关记载。这种织锦技艺在秦汉时期成为纳贡名品,成熟于唐宋,精于明清。2006年,西兰卡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兰卡普,曾承载着土家族少女待嫁的憧憬,时下更承载着姐妹俩让民族瑰宝重焕光彩的使命。“80后”的谭艳华、谭艳宾姐妹俩从小学习舞蹈,对舞蹈服饰也格外用心。她们穿着西兰卡普“跳”到了武汉,向外界展示鄂西土家风情。然而,看遍繁华后,她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却愈发强烈、无法抵挡。
“舞蹈是青春饭,就和姐姐商量着创业。第一个想法就是服装设计,毕竟从小就很喜欢,又有很好的民族艺术基础。”谭艳宾说道。姐妹俩不顾家人阻拦,谢绝单位挽留,毅然离开舞台。
如何在传统服饰中融入武陵山地域特色?2014年起,姐妹俩买书研学,四处走访寻找答案,足迹遍布湖北、湖南和西藏等地。
2016年,姐妹俩几经周折找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那天恰好是七夕,姐妹俩戏称:“我们变成织女了。”
“我们两人每天起早贪黑地坐在织机前挑纱、引线、打结,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谭艳宾说,西兰卡普是从布匹背面织就的,通经断纬的织法,编织时无法看到正面的纹样,所有的织样都需要织女烂熟于心。
天资聪慧、善于钻研的姐妹俩,很快被刘代娥认定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并将绝活技艺倾囊相授。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学习后,姐妹俩决定告别恩师开始创业。
返乡创业
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用创新之火点燃希望
谭氏姐妹推广非遗
怀着“坚持传承西兰卡普技艺”的使命感,姐妹俩回到武汉,在传统服装工作间隙加入西兰卡普的普及分享。但她们渐渐发现,没有文化氛围,想让更多人认识与喜爱是一件很难的事。
“回恩施!回到诞生西兰卡普的地方!”姐妹俩又一次作出重要决定。返乡后,现实却给了她们当头一棒。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西兰卡普面临着传承难、断层严重、与现代需求脱节、市场化不足等难题。“没有基地、没有人、没有产品。”谭艳宾说,当时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如何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西兰卡普,看到不一样的西兰卡普,是她们思考的命题。于是,姐妹俩调整织锦更细密的经纬线,加入真丝线,开发出包包、首饰、披肩、汽车头枕、雨伞等100余款贴合现代应用场景的产品。
在色彩搭配上,姐妹俩做了减法,运用年轻人喜爱的咖色系、灰色系、蓝色系深浅搭配,让西兰卡普更加生活化。她们还别出心裁地开发出“太阳染”——将当地的柿子榨出汁液做成染料,回归自然的传统植物染色方式。“采用板蓝根、柿子、栀子果等,可以染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谭艳宾说,这些绚烂的色彩,逐步改变了外界对西兰卡普的刻板印象。
最令人称道的是,姐妹俩创新改良织锦机。她们请了三个师傅花一年时间,成功将传统腰裹斜织机改成了轻便的脚踏课桌式“两用织锦机”,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改良后的织锦机手脚都可以操作,上半部分拆解后可以单独放在桌面上使用,方便了残疾人,连4岁儿童也能上手体验,让低龄学生研学成为现实。
“我们织锦妈妈工坊所有的宝妈们,都是从零起步学织锦,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谭艳宾介绍,为了让宝妈们边带娃边工作,增加收入,在州、市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织锦妈妈工坊妇联,通过系统技能培训,工坊让“妈妈”们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手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真正做到了带娃增收“两不误”。一位60多岁的织锦妈妈成员感慨:“现在我这个年龄还可以在外面轻松做工赚钱,我觉得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截至目前,姐妹俩创办传习基地“ ”,培训妇女600余人,直接带动2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接待近2.5万人次;培训残障人士10余人,切实拓宽了传承路径,还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
走向世界
让土家文化香飘四海
用中国魅力惊艳全球
谭氏姐妹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但信念如火,终将燎原。正当姐妹俩踌躇不前之际,2023年初,在省妇联、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的引荐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梦想工坊公益项目团队走进恩施州进行项目回访。
经恩施州妇联极力推荐,原本未列入行程的谭家姐妹工坊被增补为考察对象,并最终赢得了中国妇基会的青睐。项目公益大使晓雪给西兰卡普做了第一份代言广告,谭家姐妹西兰卡普织锦纳入公益资助项目——天才妈妈工坊。
这是机遇,更是转折。“天才妈妈”梦想工坊公益项目,不仅为姐妹俩提供了关键创业资金支持,更是搭建起广阔的展示舞台,为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自2023年起,谭艳宾、谭艳华在全国妇基会的邀约下,屡登国内外重要舞台,携作品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推动非遗与时尚对话,手工披肩获国际奢侈品牌Dior认可并签约;同年12月,她们为国侨办设计“新春暖心包”,寄给多国华侨传递文化关怀。2024年亮相广东时装周,作品入围金砖国家女性创业大赛总决赛,作品获湖北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并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妇女教育主题会议上向多国代表展示技艺。同年,“新春暖心包”再赴德国、瑞士等多国,文化影响持续扩大。2025年,走进中华女子学院传播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受到来自25个发展中国家女性代表的热烈欢迎。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被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三次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作品进入故宫紫禁书院,推动传统工艺与顶级文化IP融合。
姐妹俩返乡创业成功,正是在北京妇女峰会召开后,女性创业就业发展迎来黄金期,得到了党委政府、各级妇联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先后当选为恩施市“三八红旗手”,州、省妇女代表。2025年,被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创业事迹被新华社、央视和中国妇女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从身披“西兰卡普”走出家乡,到将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西兰卡普”带回家乡,谭艳宾、谭艳华姐妹俩以自信和匠心,让土家织锦“活”在当下、“火”在民间、“走”向世界,为非遗当代发展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