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返场!舞剧《牡丹亭》长沙首演引爆中式美学狂潮
发布时间:2025-10-18 18:33:10 浏览量:1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17日晚,堪称“中式美学至臻盛宴”的舞剧《牡丹亭》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震撼首演,五次返场,掌声如雷。18日上午,舞剧《牡丹亭》主演见面会在湖南师范大学江边活动中心举行,导演黎星、黄佳园,主演胡婕、罗昱文、张引与数百名观众聚集一堂,开展了一场关于“情”的深度对谈,引发现场观众对“至情”的感慨:“黛玉不可不死,丽娘不可不生。”这也是黎星继《红楼梦》《火车站》等作品后,与长沙的又一次艺术重逢。
据悉,18日晚、19日晚,舞剧《牡丹亭》将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上演最后两场。
以舞构“情”:从文学到形体的当代转译
“我们不是在复刻一个古典故事,而是在展现一种骨子里关于情的感悟,去寻找一种古典名著当代化的表达。”导演黎星在开场时如是说。
舞剧《牡丹亭》的创作,是以当代的舞蹈语汇重构了一个关于“执念”与“觉醒”的寓言。黄佳园阐释道:“‘情’不仅是爱情,更是一种生命意志。杜丽娘的‘死’,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生的开始。我们希望通过舞蹈,探讨生命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番创作理念在舞剧本身的演绎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惊梦”段落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遇被处理成两个灵魂在虚实之间的辨认与确认。在黎星的解读中,“惊梦”之“惊”远不止于爱情萌动的颤栗,它展现的是杜丽娘身为女性,对自由与生命本真的原始渴望以及内在生命力的迸发。为强化这一内涵,导演独具匠心地引入了充满力量感的群舞,他们化身万物生灵与涌动的春之力量,共同构筑起一个能量场域,完成这场关于生命自由的觉醒。
以身诠“情”:角色的生命在舞者体内苏醒
杜丽娘的饰演者胡婕在表演中细腻地刻画了这场梦的纯粹与美好——从最初遇见时的模糊与怯怯不敢相接,到因柳枝的轻触而感知到一份超越世俗的真诚,最终凝聚起踏出闺阁的勇气,主动走向阳光照进来的地方。她将这一过程演绎为一场层次分明的内心觉醒:“我试图展现那种微小的、美好的感情如何层层递进。她很想看清对方,那份好奇与悸动,最终转化为踏出那扇门的决绝。这不仅是爱情的萌动,更是生命对自由与本真的全部向往。”
“柳梦梅的追寻,并非出于一己执念,而是响应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召。”罗昱文在诠释这个角色时,强调了人物身上强烈的宿命感,“他与杜丽娘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两个灵魂在命定轨迹上的必然重逢。那一刻的情感不掺任何杂质,纯净而真挚。”
春香一角,在张引的诠释下也不再是简单的“丫鬟”,而是杜丽娘生命中“唯一的光”。“‘挽歌’那段,我看着她一步步走远,不是告别,而是送她去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张引说。
重构“至情”:牡丹亭的哲学追问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文字表述很极致,但《牡丹亭》本来就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理想世界。
黎星在阐述创作理念时,特别分享道:“汤显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它其实传递给我们,在‘至情’的世界里,理性并非唯一的尺度,情感自有其存在的必然。当我们不再以常理去框定万物,生命的许多困局反而会迎来新的出口。”
他进一步指出,“至情”的本质在于其纯粹性:“杜丽娘的故事之所以能穿越四百年依然直击人心,正是因这份情感不掺入任何世俗的杂质。我们创作的核心,就是守住这份‘情’的纯粹——当下这一刻的真诚,便足以凝聚成穿越时间的精神内核,焕发出永恒的力量。”
黄佳园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牡丹亭》与我们当下生活的连接。她将审美比作“我们生命里的后花园”,认为在琐碎的日常中,正需要那些被某个瞬间、一阵风或一缕阳光所治愈的时刻。“审美绝非远离生活的装饰,而是一种深刻的治愈力量。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这样一个‘入梦’的机会呢?”至此,戏里戏外在情感表达上,似乎又多了一些古典文本中的哲学思辨与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之间更深层的链接。
“情”不是虚构的情感,而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是舞剧《牡丹亭》想要传递的意义,也是这场见面会留给所有观众的回响。见面会上,五位主创发出共同心声:愿每个人都能在剧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至情”世界,“从旁观者变为梦中人”,亲身体验那份超越生死的执着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