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丨这个古村何以登上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19 08:34:59 浏览量:1
江南水乡的古村如散落的珍珠,或枕水而居,或藏于深巷,各有风韵。可若论“一眼千年”的心动,在老舍先生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看来,湖州南浔的荻港村是“最好的江南小镇”。
10月17日,在湖州市举办的2025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上,湖州市南浔区的荻港村从全球众多候选乡村中“突围”,与另外3个中国村庄一同入选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这也是浙江获评的第四个“最佳旅游乡村”。
这个浸透着千年时光的古村,究竟藏着怎样的魅力?
荻港村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一
位于杭嘉湖平原的中心腹地,东苕溪与京杭大运河在此“相拥”,穿村而过的流水裹挟着“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的诗意,这便是荻港。有人说“乡村扎着中国的根”,而荻港的根,就深植在生态与文化交织的肌理里。进门见鱼桑,推窗见运河,青石板的缝隙里嵌着旧时光,白墙黛瓦的藤蔓间缠着老故事,像一本立体的“江南风物志”,每一页都要慢下来细品。
荻港最“拿得出手”的,当属那片1007亩的桑基鱼塘。2017年它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赞其“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这套源起2500多年前的生态系统,至今仍然葆有活力: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环环相扣之中,藏着“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
若说桑基鱼塘是荻港的“生态皮肤”,那14项非遗就是它流淌的“文化血脉”。2024年,“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落在此地,全国11省的160多件非遗精品齐聚于此,龙泉青瓷的釉色温润如玉,苏绣的针脚细如发丝,皮影戏的人物鲜活灵动……这些非遗从不是展柜里的“标本”,在湖笔工坊,你可以亲手蘸墨调锋;在素布扎染摊位,可以跟着老匠人折布、绑线、浸染,把老技艺“打包”成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荻港的底气,还藏在“耕读传家”的传统里。历史上,这里走出过2名状元、57名进士,积川书塾、三瑞堂等老宅“诉说”着荻港的古韵今风。村里老人指着巷口的青石板笑谈:“横石板是吴家铺的,竖石板是章家铺的,当年两家比着建学堂,就怕孩子没书读。”这份刻在DNA里的崇文重教,让荻港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弥漫着书卷气。
但荻港的魅力不止于此,它以江南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为底色,实现了从传统渔桑文化向现代业态的创造性转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一个古村落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
桑基鱼塘 图源:“南浔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不少古村守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有些“养在深闺”无人识。荻港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既留住了骨子里的“江南味”,又闯出了亮眼的“国际范”。它是如何做到的?
守得住也放得开。护起这方水土,荻港人从不含糊:早年他们果断关停涉污企业,组织力量清淤、修缮河道,还给桑基鱼塘上了“双保险”——一边用村规民约立下“护鱼塘、禁填埋”的规矩;一边出台浙江首个农业遗产领域的《司法保护令》,给千年生态系统穿上“法律护甲”。
但守护从不是封存。荻港把桑基鱼塘变成了开放的“生态实验室”,设计出沉浸式研学路线。沿着塘基漫步的游客不禁感叹:近距离看一看春蚕咀桑、蚕沙入塘,亲手摸一摸“桑—蚕—鱼”的循环奇迹,真是妙不可言。有人干脆乘船穿行水面,做一回“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坐”的“桑基塘主”。2024年,就有40个国家的游客“只为一口塘”而来,专程打卡这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光旅游收入就突破1亿元。
接得牢也传得开。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古村落不仅要保护好外在,更要传承好内在,方能打通活化的“任督二脉”。这其中,美食是文化交流的“通行证”,依托桑基鱼塘,村里开发了桑叶茶、桑椹汁等30多种特色农产品,让国内外游客美滋滋地把江南味打包到家。其中,桑陌系列糕点还被端上了杭州亚运会餐厅菜单。
荻港还把“世界级遗产”牌子用活了。大运河带来了河港纵横的地利,全球重要农遗“桑基鱼塘系统”则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磁石”。鱼文化节上,渔歌号子响彻鱼塘,舞狮队伍穿梭街巷;丰收时节,游客划菱桶、捕塘鱼,满身汗水黏着的尽是农耕之乐。“千年鱼文化,百年陈家菜”,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品尝过的烂糊鳝丝,外酥里嫩的生汉肉饼子,肉质细嫩的“大锅乌金子”,每一口都是这个古村的“拿手好菜”,光听名字,就让守桌而待的游客直吞口水。
引得来也走得出。荻港的视野不止于国内。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能力建设活动、东亚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多场国际会议,都能看到荻港元素,让许多使节、专家闻“名”而动、纷至沓来。此外,荻港还主动向世界“递名片”,以古村落蝶变讲好中国故事,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入境旅游精品线路,还推出外国留学生农遗体验项目,让更多人在桑基鱼塘边读懂中国生态智慧。
荻港村鱼文化节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三
越来越多的古村被唤醒。这些冒着烟火气的中国古村,也为世界乡村旅游的多元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那么,如何让更多古村走上前台、出圈出海,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又一扇窗口?
村民“当家”,古村才有灵魂。古村要活,首先“人”要活。荻港“打动”联合国旅游组织的重要一点,就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他们满怀自豪把生态资源当作发家的“原始股”,在乡村共富工坊里喜滋滋地领取“年终奖”,坐在“一元茶馆”里慢悠悠地分享“致富经”。全村有60%以上的家庭投身旅游业,10年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番。村里不少忙得团团转的妇女们表示,在家门口非遗工坊、民宿鱼庄轻松就业,“顾家、养家两不误”。
这种“村民当家”的思路,在浙江并非个例。比如位于淳安县的下姜村,就推行了“农户入股、企业经营、集体支撑”的“入股联营”模式;还借助“老姜调解室”,让“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泥土是乡民的命根”的观点,只有让村民从“被动守护者”变为“主动建设者”,乡土文化才能在代际传承中保持鲜活,古村才会成为有温度的家园。
“老屋”新用,古村才有心跳。古村不是静止的“博物馆”,不能只存不用。荻港的成功,在于把桑基鱼塘这个“老物件”用出了新价值,将生态、文化、旅游“拧成一股绳”。浙江很多地方也在这么做,丽水“拯救老屋”行动不搞“千屋一面”,有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现代感十足的“新民宿”,有的入驻了艺术家工作室,年轻人纷至沓来。
说到底,古村保护从不是“封存历史”,而是在留住根与魂中实现“功能活化”。古村的老屋、旧建筑、古老资源都是如此,要让它们载得动乡愁、守得牢乡村文明,在“新旧碰撞”中激活生命力。
找准IP,古村才有光芒。在万千古村中脱颖而出,关键要找准自己的“村设”。比如,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将“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徽文化活态博物馆”巧妙链接,打响“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的名号。又如,浙江龙泉县溪头村把青瓷烧制做成体验课,游客能亲手拉坯、上釉,让“不灭窑火”声名远扬。再如,本次同样入选“最佳旅游乡村”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岗村,主打“侗族大歌”的活态传承,将“非遗+研学+旅游”紧密捏合。
每个古村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挖掘并放大独特定位,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并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场景。
万千古村,万千道路。走进一座活态古村,可以窥见发展门道。护生态、传文化、促活化、兴产业,这是荻港古村的发展密码,也是更多古村蝶变新生的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