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味”到“范本” 88县全域村超的密码与振兴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19 08:38:47 浏览量:1
榕江“村超”的绿茵场边,老百姓捧着热气腾腾的五色糯米饭,递上这份独有的“加油粮”;三都的赛事间隙,水族姑娘的铜鼓随攻防节奏轻叩,鼓点里满是乡土的助威;望谟的足球场上,乡亲们的竹竿舞和呐喊交织,成了最振奋的加油声……10月18日,一声声哨响穿透黔山,贵州“村超”足球超级联赛启幕,全省9大赛场同步开赛,点燃88个县(市、区)的足球热情。
这场从榕江乡土里孕育出来的赛事,早已从“草根狂欢”蜕变为乡村振兴的全国范本;而藏在烟火气、民俗情中的“村味”密码,正以更多元、更纯粹的方式,书写出全域振兴的新答卷。
榕江主赛场举办启动仪式并打响揭幕战(央广网发 周光胜 摄)
“村味”为根
密码藏在“人民足球”的本真里
“上午切卷粉,下午踢前锋。”这曾是榕江县“卷粉队”队员的鲜活写照,如今,联赛融合了全省更多原汁原味的“村味”民俗,为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榕江的五色糯米饭、三都的铜鼓调、望谟的竹竿舞,从不是刻意摆拍的“民俗道具”,而是老乡把餐桌的热乎递到赛场,是姑娘把庆丰收的鼓点融进攻防,是乡亲把茶余饭后的欢腾变成呐喊助威。
这“村味”的根,从不是糯米的香甜、歌舞的悠扬,而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的底气,是让乡村里的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联赛的“低门槛”,藏着最珍贵的平等。不设专业履历门槛,不论身份高低,一张身份证、一份社保记录、一页学籍证明,就是踏上绿茵场的“通行证”。餐馆老板收摊即赴赛场,转学少年凭足球融入新环境——“人人能报名”的便捷,本质是“人人有资格”的尊重。它打破了体育的“精英壁垒”:足球不该是少数人的“竞技游戏”,而应是所有人的“精神栖息地”。
赛场上孩子们组成的方阵,萌气十足(央广网发 林敏 摄)
在这里,足球从来不是职业赛场的“遥不可及”,而是老百姓“放下锄头就能上场”的日常权利。真正的“兴”,是让每个平凡人,都能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
当各地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响应,只求办好最纯粹的球赛,这份热忱既展现了乡村文化的活力与独特魅力,更以“竞技体育+乡村文化”的形式浸润人心、凝聚人心,让球迷们真切触摸到“人民足球”的独特魅力。
全域共生
热情扩散靠“共性打底 个性出彩”
如今不止榕江,“县”量版的足球盛宴已在贵州全省群众家门口上演。“村超”正从“一枝独秀”迈向“百花齐放”,从“现象级热度”逐步沉淀为“常态化活力”,这份来自足球的快乐,正以倍数升级。
从单点火爆到全域联动,“村超”的扩张从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鲜活地生长。省级层面搭建省市县三级联动体系,明确“一支队伍、一片场地、一块大屏、一名解说、一场演出”的“五个一”工作模式,确保赛事能沉到村寨最深处;预计全赛季举办比赛2000余场,参与运动员超万人。
入场巡游展示尽显民族特色(央广网发 林敏 摄)
“共性之上留足个性空间”,是全域赛事的最大亮点。观众也会好奇:遵义仁怀的球队进球后,会不会手举高粱酒碰杯庆祝?黔南三都的水族球员,是否会穿着足球纹样的马尾绣服饰上场?安顺平坝的赛场边,会不会出现屯堡地戏队演绎的别样场景?88个县(市、区)的赛事各有风情,却都延续着“赛球+文化+民俗特产”的乡味惊喜。
当“人人参与、赛融文化”的共性撑起全域的根基,各地的“特性”让发展的细节愈加生动,“村超”的“全域共生”便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每个县都能守着自己的“村味”出彩,又能聚力前行。
范本成型
答卷写在“文体旅共兴”的实践中
“白天追黄果树的瀑,下午守村超的场,晚上枕着民宿的桂花香——这趟贵州行,玩得比想象中更‘满’!”重庆游客陈女士的行程,道破了“村超”文体旅融合的核心魔力:足球作线,将体育、文化、旅游连成“缺一不可”的生活体验,让“看一场球”变成“恋一座城”的开始。
各级赛事的赛前30分钟、中场20分钟,“贵州秀”文艺展演从不是“点缀”,这些藏在乡土里的文化符号,借足球赛场从“静态展品”变成“动态体验”。观众举起手机留下的不只是球赛,更是“把贵州文化带回家”的分享。当文化跟着赛事“活”起来,融合就有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村超”从榕江走向88个县(市、区),不是简单的“复制赛场”,而是“一县一特色”的联动:黔东南的赛场连着梯田民宿,看完球就能跟着老乡下田体验农耕;安顺的赛事紧邻黄果树,游客可“上午观瀑、下午看球”;遵义的赛场配套红色旅游线路,赛后能去纪念馆感受历史……赛事成了“流量入口”,旅游成了“消费出口”。
赛场烟花秀魅力十足(央广网发 林敏 摄)
用体育的“热度”聚人气,用文化的“深度”留人心,用旅游的“广度”促增收。当足球不再只是足球,而是带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百姓增收的“引擎”;当一场赛事能让非遗“出圈”、让民宿“满房”、让老乡腰包“鼓起来”,这份写在实践里的答卷,才真正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当88个县(市、区)的哨声共振,“村超”早已超越赛事本身。它的密码,是“人民为主”的初心守住了“村味”根基,是“共性与个性”的平衡实现了全域生长,是“文体旅融合”的实践激活了产业动能。从榕江的“一时火爆”到全省的“长久兴旺”,从“乡土赛事”到“振兴范本”,“村超”用最接地气的实践,让人们看见了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模式。
赛场上,球员热血对决(央广网发 林敏 摄)
黔山深处,足球还在滚动。它踢响的不仅是进球的欢呼,更是乡村振兴的“中国答卷”——这答卷,藏在百姓的笑脸上,写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脉络里,更刻在全域共兴的图景中。(央广网记者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