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不断刷新!厦门持续为青少年搭建广阔科创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19 09:29:36 浏览量:1
图片来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近日,在第20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活动现场,“厦门”的名字一次次被念响——5金7银12铜,厦门青少年代表队以创纪录的成绩脱颖而出,金银奖数量占全省总数的83%和55%,刷新历史最好水平。
这是厦门青少年在科技创新舞台上的又一次亮眼亮相。近年来,从省赛到国赛,厦门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不断刷新。为什么是厦门?科技创新的种子,如何在这座城市的校园里生根发芽?记者走访寻找这背后的“成长密码”。
一份持续刷新的“成绩单”
打开厦门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成绩单”,一串串数字令人振奋。
今年4月,在第4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厦门代表队共获19项省一等奖,2个项目摘得“科协主席奖”,推送全国赛数量占全省超四成,位列全省首位。今年8月,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厦门选手在人工智能、环境科学、工程制造等领域展现不俗实力——厦门双十中学李若瑄同学获“码高杯”创新人才奖,受邀赴中国科学院研学参访。
时间回到2024年,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厦门8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厦门一中陈泽齐同学摘得分量最重的“中国科协主席奖”,这是厦门科技少年时隔十年再次夺得此项殊荣。
据统计,2018年至2024年间,厦门青少年共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省级奖项500余项,4所中小学校入选“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厦门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理念的持之以恒:不止于“教知识”,更注重“启兴趣、强意识、育能力”。
一项全城参与的“系统工程”
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厦门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
“要让科学走进课堂,更要让科学家走进校园。”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厦门已构建起一个拥有517位专家的科学顾问专家库,其中超过八成具备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
郑兰荪、戴民汉、郑南峰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受聘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总顾问,院士进校园大手拉小手和重点实验室探秘的活动为青少年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400余所中小学聘请了315位科学副校长,形成了专业化、常态化的科学教育指导体系。在集美灌口中学,8个主题科普场馆成为校园最受欢迎的去处——汽车模型、无人机、航天文创……科技创新课堂在这里成为孩子们的“梦想工坊”。“现在的学生,选题更开放、研究更深入。”今年刚荣获“科普教育贡献奖”的潘琼芳老师说:“学校从单一兴趣小组转向系统课程,学生的视野和方法都在提升。”
课堂之外,厦门的“科普场景”也在不断延伸。全市已建成85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超1000万人次。从2012年开始,我市就持续推荐优秀学生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和“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舞台历练,开阔视野。
从科技馆、科普大学到高校“星火馆”、社区青少年工作室,一张覆盖全市的科普教育网络正加速织密。值得一提的是,200多所中小学已与科普基地签署馆校合作协议,让学生在真实科研环境中学习、体验、探索。
一幅面向未来的“成长蓝图”
成绩令人欣喜,更可贵的是厦门已将目光投向未来。
“我们正在持续深化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建设。”厦门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科协以完善赛事规则为抓手,规范推进3大系列52项青少年科技品牌赛事。2024年,全市近30万名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第40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收到465所学校推荐的2341件作品,覆盖面同比增长超10%。
下一步,厦门将进一步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完善科学副校长管理制度,发挥科学顾问专家库功能,让优质资源覆盖更多中小学。同时,深化馆校合作,提升社会化科普课堂和“实景学习”质量。
“科普教育不一定要培养多少科学家,但一定能培养更多有科学思维的人。”市科协负责人说,“当孩子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就掌握了受益一生的能力。”
目前,《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立法工作正在推进中,将为青少年科普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厦门,这座以创新为底色的城市,正以系统化的科普教育体系,为青少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搭建更广阔的未来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