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阎(立品)派名剧“续命”:我们这样让《碧玉簪》重现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19 12:02:03 浏览量:1
最近,读到了河南省豫剧二团《碧玉簪》复排主创团队的一篇创作手记。
原文洋洋洒洒一万八千余字,字里行间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详细记录了这部阎派经典如何从故纸堆里“走”出来,重新活在当代舞台上的全过程。
信息量巨大,诚意十足。
为了让各位戏迷朋友能更快地抓住精髓,我特意摘取了其中最精彩、最核心的部分,与诸位分享,标题为留声机所拟,与原作者无关。
接手《碧玉簪》改编任务时,我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是大刀阔斧地创新,还是小心翼翼地传承?
最终我们选择了“修旧如旧”这条路。
这不是保守,而是对传统的敬畏。
就像修复古建筑,不是要把它变成现代大厦,而是要让这座老建筑既保持原有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碧玉簪阎立品曲谱
《碧玉簪》对豫剧二团有着特殊意义——它是阎立品大师生前工作的剧团,这次主演是阎派的再传弟子。
流派传承是这次改编的重要目的。
越剧碧玉簪
《碧玉簪》在阎派艺术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它不是豫剧的传统剧目,是阎立品大师于20世纪50年代移植改编自越剧金(采风)派演出剧目,而阎立品大师当年对《碧玉簪》一剧的打磨提升尚未定型,此剧也并未达到如《秦雪梅》一剧在阎派剧目中的代表性地位,其流传度相对受限。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在保持阎派韵味的基础上焕发新生。
守住的“旧”:
阎派经典唱腔,特别是“三盖衣”的核心唱段,一字不改原剧的人物关系和基本剧情走向传统戏曲的虚拟化、写意化表演风格创新的“修”:
整合简化过场戏,原剧十余场压缩至八场在音乐过门中加入道白,让情绪转换更自然借鉴越剧的细腻表演,丰富豫剧的舞台语汇最难的是把握分寸。
比如“归宁”这场戏,豫剧原版资料不全,几乎没有音视频可供参考(本次复排首演结束当晚,网络上流传出了阎立品大师排练此剧的部分录音,其中有“归宁”的部分哼唱,在此之前该资料未公开),我们借鉴了越剧的“三回买”表演,但要用豫剧的方式呈现——越剧重对唱,豫剧重独唱,我们为李秀英新写了大段独唱,既符合剧种特色,又深化了人物内心。
《碧玉簪》最大的争议,始终在结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人尝试把越剧大团圆改成悲剧——让李秀英吐血而死。
结果观众不买账,聚在剧场不走,非要讨个说法。
加回“送凤冠”这场戏,观众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几经折腾,越剧《碧玉簪》最终以“送凤冠”的大团圆结局定型并沿袭至今。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情况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重新对此剧的结局提出了异议。
现代观众问:为什么要原谅王玉林这个“渣男”?
老观众说:没有“送凤冠”还叫《碧玉簪》吗?
我们试过开放式结局,试过强化批判的版本,但总觉得少了什么。
主创团队在反复斟酌后,设计出了另一个方案,把“休书”改成了“保证书”——王玉林虚晃一枪,递上的不是休书而是保证书,这个改动既保留了传统结局的框架,又赋予了新意。
李秀英不是被动原谅,而是在王玉林的诚意和幽默中找到了台阶。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更多时候是在磕磕绊中找到相处的智慧。
“修旧如旧”最见功力的,往往在细节处:
在“三盖衣”中,我们保留了所有经典唱腔,只在过门音乐中加入细微的器乐变化,暗示人物内心的波澜;
在服装设计上,我们研究阎派老照片中的款式纹样,但在面料和剪裁上做了改良,让舞台效果更佳;
就连道具也费尽心思——那把碧玉簪,我们找了老匠人按传统工艺制作,既要美观,又要能在舞台上“摔”得响亮。
这些细节,观众可能不会特别注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剧的“老味道”。
首演后,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观众的认真。
有老戏迷拉着我说:“‘三盖衣’那段,和我三十年前听的一模一样!”
年轻观众则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李秀英的选择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更有一位观众看出了我们的用心:“你们在‘送凤冠’里加的那个保证书的设计,既传统又现代,我看懂了!”
这些反馈让我们明白:“修旧如旧”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让老戏在当代的土壤中继续生长。
观众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他们和我们一样,希望这部戏能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整理改编传统戏,就像是在和前辈艺术家对话。
《碧玉簪》的流变史,就是一部不断改编的历史。
从《李秀英宝卷》到婺剧,再到越剧,最后到豫剧,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
我们站在阎立品大师等前辈的肩膀上,既要听懂他们当年的艺术语言,又要替他们说出现代观众能理解的话。
“修旧如旧”的本质,是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观众感情,尊重文化传承。
它不是原封不动,而是要让经典在变化中保持本色,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碧玉簪》的改编只是开始,我们还在继续打磨。
毕竟,经典的塑造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怀着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创新的勇气,老戏一定能唱出新声。
写在最后:留声机期待这样的幕后文章越来越多,也为主创团队“修旧如旧”的精神点赞,不像近些年有些导演和演员挂羊头卖狗肉,挂着某派某剧的名字,老唱腔一段不用全部新编,结果又挂牌复排的xxx、xxxx(请对号入座)、强上一百倍,岂不知他们这种做法既侮辱了观众的智商,也暴露了自己的欺世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