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小镇大舞台:全国小城镇建设现场会解码“山东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2 21:24:06  浏览量:2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点,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阵地。10月22日,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召开,聚焦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山东的梯次推进路径、胶州的特色化实践、李哥庄镇的产城融合样本,为解码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山东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梯次推进

在山东,小城镇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剧”,而是一场“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梯度推进”的接力赛。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四级调研员贾蕊介绍,从在全国率先启动“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到重点培育10个新生小城市的“1310示范工程”,再到如今选取100个镇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山东一路稳扎稳打、持续迭代,让一批批试点镇如“领头雁”般带动整体起飞。

这套打法背后,还蕴含着“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清晰逻辑。近年来,省住建厅联合5部门印发重点项目清单,建立涵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提升、重点产业四大类的项目库,截至2024年底入库项目910个,成为支撑小城镇焕新的硬核引擎。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四级调研员贾蕊正在介绍山东小城镇建设情况。

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为小城镇发展筑牢发展根基。全省小城镇供水普及率98.55%、燃气普及率79.19%、生活垃圾处理率99%、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85.77%,均居全国前列;学校、卫生院等民生设施持续配建改造,让小城镇成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繁荣则激活融合活力。目前,山东小城镇已汇聚13.26万家企业,特色产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它们如同磁石吸引着返乡青年和农村劳动力回流。仅100个试点镇,就吸纳了近42万人就业,有力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资金保障则精准发力,有效破解融资难题。“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投入67亿元,金融机构授信338亿。成效写在数据中:山东的全国百强镇从无到有,增至7个;千强镇数量稳步增长。广饶县大王镇等3个镇,更是实现了“十万常住人口、十亿公共预算收入”的“双十”目标。此外,山东充分发挥头部小城镇作为“县—镇—村”发展轴的关键纽带作用,全面带动周边乡镇融入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了“县城辐射、小城镇支撑、乡村联动”的协调发展体系。

胶州实践:全市一盘棋下的“镇镇有特色”

作为此次全国小城镇建设现场会的“东道主”,胶州“全市一盘棋、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是省级战略落地落实的生动体现。

产业发展是小镇的“活力密码”。胶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于冬泉指出,胶州的独特优势在于将小城镇建设与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有机衔接。两大战略区持续释放出的物流、产业和流量资源,为小城镇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立足不同乡镇的区位和“家底”,胶州坚持“一镇一业”,为各乡镇量身定制了发展路径。李哥庄镇依托临空优势,将假发、制帽产业做成“全球生意”,并正向美饰、美妆、医美“新三美”方向升级;里岔镇的预制菜通过TIR冷链通道,直接“端”上了合组织国家的餐桌,并带动1.2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2.8万元;铺集镇的智能家居企业从12家增至76家,传统产业跑出了“新速度”。

胶州市李哥庄镇上合美谷招商中心制帽展厅。

针对“资源不均衡”和“政策碎片化”问题,胶州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一方面,胶州以交通建设打通“大动脉”,上合大道、融合大道等骨干道路极大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以往城区人不愿前往的西南三镇,现在通勤快了,企业用工多了20%,物流成本降了15%。另一方面,胶州出台专项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并保障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镇发展。

小镇建设得好,不仅在于产业跑得欢,更藏在居民日常生活的细微处。胶州把“民生温度”揣进了家家户户,让小镇居民的日子有了稳稳的幸福:李哥庄镇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垃圾“变废为宝”;510个村庄更换了新水管,37.9万人喝上放心水;10万多户居民用上清洁取暖,1.57万户农房改得又节能又舒服……

李哥庄镇样本:产城融合中的幸福烟火气

宏观战略与中观规划的成效,最终要在一座小镇的产业图景与烟火气息中得到检验。胶州市李哥庄镇,正是观察“山东实践”与“胶州经验”的一个鲜活窗口。

在这里,生活的便利与温情处处可感。上午,居民曹玉冬安坐家中,通过“云上坐席”远程办理业务,以往需专程进城才能办成的事,如今一刻钟就能轻松解决。晌午时分,小辛疃村的养老大食堂里饭菜飘香,81岁的叶桂美与老邻居们围坐一桌,享用着一荤一素一主食的免费午餐,暖意融融。夜幕降临,沽韵路商业街华灯初上,肯德基、瑞幸的招牌闪烁着热闹的光芒,两千多家商铺点亮了小镇的夜晚,也刷新了人们对乡镇生活的传统想象。

而这浓浓的幸福感,始终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以假发、制帽、流行饰品为代表的“三美”产业,是李哥庄镇起家的“老本行”。“我们的高端假发占全球四成多市场,棒球帽每三顶就有一顶来自这儿。”李哥庄镇团委副书记孟令浩介绍。如今,镇里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从“老三美”转向美饰、美妆、医美为代表的“新三美”,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100多家。目前,全镇4300多家工商企业为12万常住人口和5.6万外来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2024年,李哥庄镇GDP实现125.2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万元。

小辛疃村村民姜淑芹正在工作。

产业的活力不仅存在于园区与工厂,更深入村庄、融入家庭。在小辛疃村的一处“家庭车间”里,村民姜淑芹从容照看着几台全自动电脑绣花机。从事帽子加工二十多年的她,如今工作愈发省心:“基本各个步骤机器都能自己干,我看着就行。”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稳定在五千元左右,让她兼顾了生计与家庭。像这样的家庭作坊,全村有30多家,带动150多人实现本地就业。

产业的繁荣持续反哺乡村。小辛疃村村集体年收入达65万元,这些资金又持续投入养老食堂、金融服务驿站、环村绿道等公共服务与设施改善中,形成了“产业强村、村强民富”的良性循环。

从省级战略的精准导航,到市县层面的特色落子,再到乡镇单元的鲜活实践,山东正为全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的“齐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