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舞鞋》剧组“致歉三连”外,更需筑牢生命敬畏的行业防线
发布时间:2025-10-23 20:32:15 浏览量:1
□文翔(河北师范大学)
10月22日,《红舞鞋》剧组在云南大学校园拍摄期间撞死流浪猫“小橘子”,引发热议。23日,剧组发布致歉声明,表示“辞退涉事司机、建立保护机制、成立专项基金”。但舆论场的讨论并未就此消退。这场悲剧的核心,不只是流浪猫的不幸离世,更在于影视行业对生命敬畏的集体缺位,以及试图用“事后补救”掩盖“事前失守”。(10月23日 红星新闻)
从事件本身看,校园内明确标示了“限速10km/h”,而致歉声明中“司机因疏忽失误”,暴露了剧组安全管理形同虚设。校园作为师生与流浪动物共生的公共空间,拍摄前本应做好动物活动区域排查、车辆行驶路线规划等前置工作,而非等到悲剧发生后,才用“辞职”“成立基金”来弥补漏洞。更值得关注的是,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提及该剧组“此前欺负群演问题未解决”,两次争议叠加,折射出剧组在日常运营中对“弱势方”的漠视——无论是缺乏话语权的群演,还是无法发声的流浪动物,都成了剧组追求拍摄效率的“牺牲品”。
剧组的致歉措施看似周全,却难掩“头痛医头”的被动。辞退涉事司机的措施未从制度层面规范全组人员的安全意识与生命观念,未来换一个场景仍可能出现类似问题;“小橘子基金”的设立是对流浪动物的善意补偿,可若没有明确的资金监管机制与校园多方参与的执行方案,这份善意很可能沦为“公关噱头”。真正的责任担当,不应停留在“事后补救”的层面,而应建立贯穿拍摄全流程的“生命保护准则”,比如拍摄期间车辆需配备专人引导,避免盲区风险,甚至应将“自然保护”观念纳入剧组人员的岗前培训,让敬畏生命从“口号”变为“习惯”。
近年来,影视剧组因拍摄引发的环境破坏、公共秩序干扰等问题屡见不鲜,本质上都是“创作优先”凌驾于“责任之上”的思维作祟。影视艺术传递的温暖与力量不应只存在于剧情里,也应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对每一份公共规则的遵守,其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配得上“艺术源于生活”的初心。
“小橘子”的悲剧不应随着致歉声明落幕,而应推动影视行业建立更完善的公共拍摄责任体系,让每一次取景都成为“文明创作”的实践,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公共空间里被温柔以待,这才是对“小橘子”最好的告慰,也是影视行业应有的温度与担当。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