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沈金波直言:谁敢说样板戏是非驴非马?说三道四不过是项庄舞!

发布时间:2025-10-23 21:58:18  浏览量:1

1926 年,沈金波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五代梨园世家,原名沈小秋。他的高祖沈小庆是京剧武生的鼻祖,从嵩祝成科班毕业后,以编演《八大拿》闻名史册 ;曾祖沈三元擅长老生,与主演首部京剧电影《定军山》的谭鑫培搭档演出,还是谭小培磕头拜师的师父;祖父沈福山是花脸演员,曾为京剧名家郝寿臣、侯喜瑞说戏,还担任过管事;父亲沈玉秋则是有名的琴师。

在这样浓厚的京剧氛围中成长,沈金波 7 岁便随父亲学戏,10 岁时,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考入了中华戏曲学校。这所学校与富连成科班一样,是近代培养京剧人才的重要摇篮,先后为京剧界输送了李和曾、沈金波、王金璐、李玉茹等众多杰出人才。

进入中华戏曲学校后,沈金波与李和曾一同拜入 “高派” 老生创始人高庆奎门下,开始系统学习《赠绨袍》《马陵道》《逍遥津》等一系列高派名剧。高庆奎先生教学极为严格,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要求沈金波反复练习,直至完美。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沈金波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逐渐掌握了高派艺术的精髓。

彼时,校长焦菊隐等新文化人士的加入,让中华戏校的教学别具一格。学校不仅开设了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基础课程,还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每天下午和晚上安排两小时学习外语、国文、历史、时事、地理等知识。这种全面的教育模式,让沈金波在学习京剧技艺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还废除了清末遗留的一些旧俗,比如不许学生磕头请安,不供奉孔子和祖师爷。不过,由于学校处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北平,仍存在一些封建思想的痕迹。校规严格规定,除了演戏排练,男女生不许私自交谈,男生也不许三五成群地聊天。在这样的环境下,沈金波全身心投入到京剧学习和演出中。

每年 365 天,他要日夜登台演出 400 多场,其中一半以上场次担任主角。频繁的演出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让他的表演技巧日益精湛。无论是面对台下寥寥无几的观众,还是座无虚席的剧场,他都全情投入,将每一场演出都视为提升自己的机会。就这样,沈金波在中华戏曲学校度过了充实而又艰苦的学习时光,为他日后辉煌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金波在中华戏校老同学王金璐的热情引荐下,毅然南下上海,加入了上海华东京剧实验剧团。这个剧团的前身是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有着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在这里,沈金波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氛围和创作理念。剧团成员们充满朝气和活力,对艺术的追求执着而坚定。他们不仅在表演技巧上精益求精,还注重将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入团后,沈金波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和演出中。他首演了《群英会》《借东风》等经典剧目,在这些剧目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他饰演的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唱腔高亢激昂,念白字正腔圆,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他又与金素琴、金素雯姐妹默契合作,演出了《小桃园》及多部新编历史剧。在这些新编历史剧中,沈金波大胆创新,尝试将现代的表演手法和思想观念融入到传统京剧之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他还与王金璐携手合作,串演三国戏《长坂坡》《汉津口》《甘露寺》《白帝城》等。在《长坂坡》中,他饰演的刘备,在战火纷飞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百姓的关爱;在《甘露寺》中,他饰演的乔玄,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为剧情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他们的精彩表演,让这些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

1953 年冬天,沈金波迎来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演出经历。他随贺龙元帅率领的祖国人民慰问团奔赴朝鲜,为志愿军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在零下 40 度的极度严寒中,在弹痕累累的前沿阵地上,演出条件极其艰苦。然而,沈金波和其他演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战士们带来精彩的演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鼓舞。

在朝鲜的日子里,沈金波与程砚秋这位京剧大师合演了《贺后骂殿》《三击掌》,并主演了《二进宫》。与程砚秋合作,沈金波深感荣幸,他从程砚秋身上学到了许多表演技巧和艺术理念。在演出中,他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为战士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京剧盛宴。由于演员紧缺,沈金波还在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中饰演宫女,这是他艺术生涯中唯一一次男扮女装的演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沈金波认真观察女性的举止神态,模仿她们的动作和姿态。在舞台上,他的表演惟妙惟肖,让人几乎忘记了他的真实性别。这次独特的演出经历,也让他对京剧表演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加入上海京剧院后,沈金波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与京剧大师周信芳携手合拍电影《四进士》,在影片中饰演毛朋一角。毛朋是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官员,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算多,但却极具挑战性。为了演好毛朋,沈金波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力求从细节处展现毛朋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在拍摄过程中,他虚心向周信芳请教,学习周信芳在表演中的节奏把握、情感表达和舞台调度等技巧。周信芳也对沈金波关爱有加,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心得。在周信芳的指导下,沈金波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他将毛朋的正直、睿智和坚定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不久之后,沈金波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高光时刻。他随国家演出团出访苏联,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为周信芳配戏,共同演出了《四进士》《十五贯》等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征服了观众的心。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向中国艺术家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和赞赏。沈金波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苏联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充分肯定。

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沈金波还经历了一段有趣的插曲。当时,一位法国人故意刁难地问他:“你知道我们国家当代的一位戏剧大师吗?” 沈金波毫不犹豫地回答:“莫里哀。” 这位法国人又接着问:“你觉得他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听出对方话中深意的人们,都不禁为沈金波捏了一把汗 。

然而,沈金波却依然保持着镇静,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这要取决于法国人民。法国人民认为有就有,不然就相反。” 他的回答既得体又巧妙,既没有直接反驳对方,又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价值的独特见解。沈金波的回答赢得了全场一片掌声,也让那位法国人对他刮目相看。

在样板戏盛行的特殊年代,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其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艺术成就最高的 “样板戏” 之一,备受全国人民瞩目。而沈金波也因在剧中成功饰演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团参谋长少剑波,从此家喻户晓,他所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成为了京剧史上的经典。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讲述了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在东北林海雪原中与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1958 年,上海京剧院将其改编成京剧并由一团首演,当时的主要演员包括李仲林、纪玉良、王正屏、贺永华等名角 。1964 年 6 月,该剧进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首轮演出,毛主席观看后,对该剧总体上予以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见解,认为 “反面人物的戏太重,音乐形象不足,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不要把杨子荣搞成孤胆英雄”。

1965 年 3 月,在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京剧院对剧本进行了再次修改加工,演员阵容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童祥苓凭借出色的唱、念、做、打功底,接替出演一号人物杨子荣。而沈金波则因其出众的扮相、扎实的唱功和细腻的表演,从二团被调到一团,在剧中饰演少剑波。

为了落实关于 “加强正面人物的唱” 的指示,剧组对少剑波的唱词进行了精心打磨,使其更具性格化和抒情性。其中,“誓把反动派一扫光” 这一唱段堪称经典:“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 沈金波以其清润高亢的嗓音,将少剑波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无坚不摧、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情感,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带着观众走进了那片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感受到了少剑波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这段唱词,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少剑波质朴亲切的形象。沈金波在演唱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将少剑波心系人民、柔情似水、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解放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表演上,沈金波更是细腻入微。他通过精准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生动的眼神,将少剑波的形象塑造得鲜活立体。在第四场戏 “定计” 中,“救出多少战友和同胞” 一句唱,沈金波唱得高亢清亮,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了他扎实的唱功和出色的演唱技巧。他的台风雄浑大气,站在舞台上,仿佛就是少剑波本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和自信,让观众为之倾倒 。

直面偏见

沈金波那句 “谁敢说样板戏是非驴非马”,直指对样板戏艺术形式的误解与偏见。样板戏并非简单地将不同艺术门类生硬拼凑,而是在传统戏曲基础上进行的深度艺术整合,有着严谨的美学逻辑与创作章法。以沈金波主演的《智取威虎山》为例,剧中杨子荣的唱腔,既保留了京剧老生的醇厚韵味与演唱技巧,如 “打虎上山” 选段中,高亢激昂的唱腔尽显京剧老生的磅礴气势,又融入了符合现代人物性格的情感表达,打破了传统京剧唱腔在情感传递上的程式化局限。

在音乐伴奏方面,样板戏突破了传统京剧单一的 “文武场” 伴奏模式,引入了管弦乐。但这种引入并非盲目叠加,而是经过精心编排,让管弦乐与传统乐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比如《红灯记》中,“临行喝妈一碗酒” 选段,管弦乐的加入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烘托出李玉和赴死时的悲壮氛围,同时又没有掩盖京胡、锣鼓等传统乐器的特色,反而让传统乐器在新的音乐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艺术融合,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让样板戏在保留京剧核心特质的同时,拥有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绝非外界所污蔑的 “非驴非马”。

沈金波认为对样板戏 “说三道四不过是项庄舞”,精准点出了部分人对样板戏进行负面评价的深层动机,并非出于对艺术的客观审视,而是带有特定目的的刻意攻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后,一些人将对特定历史阶段的负面情绪转嫁到样板戏上,忽视样板戏本身的艺术价值,对其进行全盘否定与抹黑。

1989 年仲秋,命运却对沈金波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被查出患有肝癌。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身边的人都为他感到痛心和惋惜。然而,沈金波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他的心中依然牵挂着京剧,牵挂着他的学生们 。

手术后,同事们纷纷前来探望,沈金波的脸上虽然带着病容,但眼神中却依然透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执着。他颇有壮志未酬之感地说:“我多么想多教两出戏,让咱们的国粹少失传一些。”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京剧传承的深深担忧和责任感,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感叹他对京剧的这份深情与热爱 。

1990 年 7 月 14 日,这是一个让京剧界无比悲痛的日子。沈金波这位天才艺术家,怀着未竟的心愿,溘然长逝,享年 64 岁。他的离去,如同巨星陨落,让整个京剧界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 。

沈金波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和对京剧的热爱,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形象,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艺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京剧人不断追求卓越,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努力前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