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市长在郑州吃荆芥:从“这啥”到“真香”只用了三秒
发布时间:2025-10-25 10:45:58 浏览量:1
10月22日,郑州郑东新区如意湖畔突然“刮”起一阵太平洋季风——一群毛利舞者踩着传统战舞的节奏,把新西兰的豪迈搬到了中原大地。领舞的父亲带着一双儿女,三人组在湖边跳得汗流浃背,围观群众从三层人墙挤到五层,手机举得比郑州的玉米楼还高。
这支舞团可不是来旅游的。他们受邀参加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用最原始的方式给论坛“热场”。父亲说,毛利战舞里的“哈卡”(Haka)原本是战士出征前的仪式,现在成了新西兰的文化符号,“但今天在郑州跳,感觉像把祖先的战鼓搬到了黄河边”。女儿更直接:“郑州人看我们跳舞的眼神,和我们看少林小子练功的眼神一模一样——都带着‘这技能我能学吗’的求知欲。”
更有趣的是文化碰撞。舞团刚跳完,旁边广场舞大妈就递来矿泉水,还问“你们这动作能编进我们的《最炫民族风》吗?”父亲当场示范如何把战舞的跺脚和广场舞的转圈结合,儿女在旁边笑到直不起腰:“这大概就是文化融合的‘郑州速度’——不用翻译,直接用动作交流。”
【市长们吃荆芥吃嗨了:国际友人解锁河南小吃新吃法】
论坛欢迎晚宴上,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泰语、韩语、乌兹别克语的交谈声混成一片,但最热闹的角落永远在餐桌边——外国市长们正对着大盘荆芥“下手”。这种河南人夏天必备的“暗黑系”香草,被摆成小山状端上桌,市长们先是用叉子戳了戳,接着有人直接抓了一把塞进嘴里,表情从“这啥玩意儿”变成“真香”只用了三秒。
乌兹别克斯坦市长最猛,把荆芥卷进烤馕里,还淋了半勺胡辣汤,吃完抹抹嘴:“这比我们的抓饭还带劲!”泰国市长则优雅些,用荆芥蘸烩面汤,说是“东南亚香草和中原汤底的跨界合作”。最绝的是西班牙市长,把荆芥塞进塔帕斯面包里,还拍了张照发推特:“在郑州发现新食材,建议米其林指南增设‘荆芥料理’分类。”
当然,小吃摊也没闲着。论坛期间,郑州的胡辣汤店、烧饼夹菜摊、烩面馆全成了“国际打卡点”。俄罗斯代表团一人一碗胡辣汤,喝得额头冒汗还喊“再来一碗”;韩国市长对着烧饼夹菜研究了五分钟,最后掏出手机查“这饼能不能空运回首尔”;意大利厨师则盯着烩菜里的腐竹发呆:“这豆制品的纹理,比我们的帕尔马干酪还复杂。”
【双语主持人累到“练废”:一百遍排练练出肌肉记忆】
论坛能顺利办完,最累的可能不是市长们,而是双语主持人。从欢迎晚宴到分论坛,从意大利语到乌兹别克语,主持人小李的耳朵都快“炸”了——“嘉宾名单多轮混合打,练了一百遍”不是夸张,是真实写照。
“第一天排练,我盯着意大利市长说西班牙语,西班牙市长用俄语回答,乌兹别克斯坦市长突然插了句泰语。”小李吐槽,“我当时的表情比见到外星人还精彩。”为了不出错,团队把嘉宾名单打印成小卡片,背面写上“说错话就举牌投降”,结果第一天就用了五次——主要是被各国市长的口音“逼疯”。
最搞笑的是语言混搭现场。意大利市长讲到激动处,突然蹦出句河南话“中不中”,全场鼓掌;韩国市长用中文说“胡辣汤,得劲”,烧饼摊老板当场送了他十个;俄罗斯市长更绝,用乌兹别克语夸烩面“像伏特加一样温暖”,烩面师傅回他句俄语“欢迎常来”。小李说:“这哪是论坛,简直是联合国语言培训班现场教学。”
争议性总结:
这场论坛办完,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觉得“毛利舞者跳战舞、市长们吃荆芥”是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证明郑州已经成了国际旅游新宠;也有人吐槽“双语主持人练一百遍”太夸张,质疑“是不是为了宣传刻意制造话题”。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种文化碰撞能持续多久?毛利舞者跳完战舞,会不会转头就去学少林功夫?市长们吃完荆芥,明年还记不记得河南小吃的名字?双语主持人练废的耳朵,能不能撑到下一届论坛?
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郑州这场论坛是“真·国际范”,还是“一阵风式炒作”?评论区聊聊——是文化输出赢了,还是宣传套路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