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女兵的战地芳华——让歌舞穿越硝烟
发布时间:2025-10-23 20:17:16 浏览量:1
75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
无数中华儿女相继奔赴朝鲜战场
风华正茂的女兵,褪去红妆换戎装
硝烟巾帼志,热血淬青春
追寻女兵战火亲历,珍藏岁月珍贵记忆
10月2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
央视社教深情呈现
《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女兵的战地芳华》
1950年冬天,中朝边境鸭绿江畔,一批接一批的参战部队斗志昂扬地向朝鲜战场开进。在现场,辽东军区文工团演奏着军乐、为志愿军将士送行,文工团的送行队伍里就有宋玉珊,那年,她才14岁。
欢送志愿军过江(抗美援朝资料图片)
战士们背着钢枪,一批接一批跨过鸭绿江。这个画面给宋玉珊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虽然年纪很小,但宋玉珊觉得也应该报名上前线。
1952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16岁的宋玉珊终于和战友们一起冒着大雪登上了出征朝鲜的军车。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宋玉珊
在路上,遭遇了敌机的猛烈轰炸,他们只能披着白布单,一次又一次地卧倒在冰天雪地里。
战士们有的被冻伤了,有的被炸伤了,大地一片雪白血红。去往朝鲜的第一个晚上,宋玉珊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她在心底默默地想:我一定要赶紧到前线,赶紧多学几首歌、几支舞,去慰问一线的战士。
到达战场后的第一场演出,由于表现出色,16岁的宋玉珊被上级指定为报幕员。当她充满激情地说出“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来慰问你们了”,底下的战士们顿时哭成了一片。
宋玉珊明白,战士不是为了听你的歌唱得多么好,看你的舞跳得多么好,而是感动于见到了来自祖国、来自家乡的亲人。
文工团慰问演出(抗美援朝资料图片)
慰问演出中,有件事令宋玉珊难以忘怀。当时评剧演员新凤霞作为中国人民慰问团成员到朝鲜来慰问志愿军。她唱了一段评剧《小二黑结婚》中“刘巧儿”选段,演出结束后,文工团的同志们就去找新凤霞,请她签名。并请新凤霞教一段《小二黑结婚》的选段。后来文工团好多人把这个唱段学会了。到战地演出的时候、行军的时候经常唱给战士们听。每次唱时战士们都会想起来自祖国的亲情、家乡的亲情,特别高兴,特别感动。
文工团战士和新凤霞战地合影 (左三:新凤霞 右一:宋玉珊)
由于战斗十分激烈,慰问演出大多被安排在简易的坑道、战壕里。来看演出的战士们,有的刚从前线下来,衣服还带着血迹,有的明天就要奔赴战场。宋玉珊说:“演出结束后,我们相互抱着、哭着,相互鼓励。我们在这边演出,那边树上被炸着的火还在烧着,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那时候,我们是兄弟姐妹,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资料图片
抗美援朝资料图片
宋玉珊和她的战友们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奔波穿梭在狭窄的坑道和战壕里,坚持进行演出,大大激发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士气和热情。回顾那段难忘岁月,宋玉珊感叹:“生死对我们来说,当时没有多想过。有时在雪地里一趴就几个小时,很危险,也很艰难,但是我们都挺过来了。也不是说有多高尚,在那种气氛中,我们就一个信念,我是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就是这样。”
朝鲜战场上的宋玉珊
1957年3月,宋玉珊跟随志愿军部队回到国内。宋玉珊说:“那时候高兴啊,觉得回家了,但有的人就回不来了,墙上记的那些人只是知道姓名的,不知道的太多了!”
她们用歌舞驱散战场阴霾,用青春书写报国赤诚。她们在炮火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仰望与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