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预言:毛泽东如何预见中国崛起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27 17:34:51 浏览量:1
中国用了七十五年,也差不多把“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件事摆到了台面上,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证据支撑这个说法。
金灿荣最近把一段老文字拿出来讲:出自《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500页,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毛当时没有随口说一句“大干几年就行”,他把时间拉得很长,给出了一个估算——可能要几十年,最少得五十年,有可能要七十五年。那句话里还把时间和规划绑在一起,说这事要靠一个个五年计划累出来。李富春当年也说过“赶上美国不要一百年”,毛在讨论里把时间窗口缩短了,但强调的是靠全国上下拚出来,不是靠侥幸。
讲具体的状况,毛说得直白。那会儿新中国刚起步,工业基础薄,钢产年产只有两三百万吨,造车几乎是刚开始,产量低得可怜。可以想象,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技术人才都还在补课阶段。毛的主张很务实:把国家的有生力量调动起来,工商界、民主党派都不能置身事外,大家一条心把国家的工厂、铁路、港口慢慢搭起来。换句话说,靠自力更生、靠长期的系统建设,而不是一阵子猛干。
把这段话放到今天看,历史给出了不少注脚。按世界银行等公开统计,中国在2010年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2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中国是为数不多实现正增长的那个。再往前看,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很直观,城市高铁网络、港口吞吐量、钢铁产能这些,都从过去的小打小闹变成了世界级规模。有些预测把“超越美国”的时间点放在2030年前后,这和上世纪论述里的“几十年、五十到七十五年”并不是完全脱节。有人觉得这是历史必然,有人觉得这是运气好,见仁见智。
看毛的文字,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不只是盯着经济总量。那段话里有关于社会阶级和政策的考量: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合作态度,认为在一定阶段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成分会发生变化,资本家的角色会随着历史进程改变。这实际上是在把政治安排和经济目标捆在一起,意思是要稳住社会结构,用政策把不同利益群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把大家一刀切地拉到对立面去。
还得提一句,当时的国际环境很复杂,尤其是中苏关系的变化背景下,毛对苏联体制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预判。他说过一些体制性的弊端,比如脱离群众、官僚化、某种形式的霸权倾向,这些东西会慢慢侵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力。后来苏联在1991年解体,不少人把那件事当作当年观察的“应验”。把这段话拿出来的人也正是想说明:有时候对制度性风险的判断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对应。
把整个东西梳一遍,会看到两个关键词一直在跳:时间和动员。时间是指要把目标放在代际尺度上,别想着一蹴而就;动员是指靠国家的组织力和社会各阶层的配合来把计划变成现实。把两者合起来看,就能理解当年强调五年规划、强调全民建设的逻辑。
再往细处说,当时那些数字不是随口说说。钢铁年产两三百万吨,放到后来几十年里攀升成几十亿吨的规模,这是硬核的变化。造车从零星的作坊式起步,变成后来年产千万级别的工业体系,这中间靠的是几十年里一点一滴的投入、技术消化和人才培养。别小瞧这一点:工业化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工程师、技术员,还有配套的原材料、运输、能源体系,不是一两次运动能搞定的。
今天的讨论也不只盯着GDP总量。有人说,看总量就简单了,但人均、科技含量、产业链主控权、金融影响力、国际话语权这些都很重要。对有人关心的“什么时候超美”,不同的模型和假设会得出不同答案。更现实的讨论往往会把眼光放在“如何持续发展”和“如何避免体制性风险”上——这点和上世纪毛提到的那些顾虑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到这里,别忘了一个老话:长跑比短跑要讲耐力。把国家从工业化、信息化一步步推进,需要时间来积累,也需要政策去引导,需要社会去配合。那些历史文本被翻出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把历史经验当作现实决策的参考。金灿荣把这段摘出来放大说,其实是在提醒大家两件事:一是设定目标要有耐心,二是实现目标要把动员和制度工具用起来。
故事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历史跟现在关联太远,也有人会觉得每个时代都得自己走路。无论怎样,文字还在那里,历史的节点也在流动。那段写在第六卷第500页的话,被摆上台面,继续和今天的现实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