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呵护银龄心健康,为晚年幸福加码

发布时间:2025-10-28 09:31:47  浏览量:2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我们谈论老年人健康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身体康健,却容易忽略藏在皱纹里的“心灵困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不像身体疾病那样有明显的症状,却会悄悄侵蚀他们的幸福感。

《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2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抑郁情绪和认知衰退相关的心理困扰最为常见。

老年人心理问题并非“老糊涂”的必然结果,而是生理变化、社会环境与心理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其背后的原因,是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灵困境的第一步。

生理衰退是“基础诱因”。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会发生变化,比如调节情绪的血清素分泌减少,这会直接导致情绪稳定性下降,更容易感到低落或焦虑。同时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会出现自然衰退,也会让老人产生挫败感。而感官功能的衰退,如视力模糊、听力下降,这种“感官隔离”会逐渐让人产生“被世界抛弃”的心理暗示,进而封闭自己。

社会角色转变添加“落差”。很多老人退休后没有工作角色,子女成家后又面临“空巢”,从而感到自己不被需要、与世界脱节,产生“情感孤独”。有的老人会因为子女一次没及时回电话就整夜失眠,或是看到同龄人离世便陷入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情绪若长期得不到疏导,可能发展为老年抑郁症。

如果家庭支持的“质”与“量”不足,让老年人对情感陪伴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会评价体系对老年人的“标签化认知”也会加剧问题的衍化。

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无需复杂举措,通过简单可行的方法,就能为心灵“充电”。

一方面,老年人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主动构建“心理支持系统”。老年人要主动“找乐子”,培养些小兴趣,如养花、练字、学广场舞等,让自己有事儿可以做,也感受到自己还能做好很多事。老年人要主动维护社交,哪怕只是每天在小区和邻居聊聊天、参加社区的广场舞队,都能满足“关联需求”,减少孤独感。老年人还可以学些简单“放松训练”,遇到烦心事时深呼吸、慢慢平复负面情绪,自己做心灵的“守护者”。

另一方面,要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用“积极陪伴”替代“物质满足”。子女需要理解,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高质量陪伴”和“耐心赋能”能够让他们有充足的获得感。而且要关注“心理变化信号”,如果老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食欲不振,或者反复说“活着没意思”,可能是抑郁情绪的表现,要及时陪伴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寻求心理帮助不是“矫情”,而是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负责,就像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正常。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来不只是“家事”,更是社会问题。构建一个让老年人“安心、舒心、有价值感”的社会环境,需要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整个社会需要树立“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意识,不再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当成“小事”,而是像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一样,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

让我们一起行动,为银龄岁月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带着尊严和快乐,享受人生的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