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神箭手”吴俊亮:从冠军靶位到传承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28 11:13:01 浏览量:7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箭乡”,不少射箭名将从这里走出。“传统箭术(锡伯族射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37岁的吴俊亮是这项非遗的自治区级传承人。
吴俊亮家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镇。因“手臂平直、力量大”,他在16岁时被招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射箭运动学校,接受专业训练。天赋不俗的他,很快就崭露头角,在各级别比赛中争金夺银。退役后,他又应聘到锡伯古城景区,成为游客的射箭教练。
此后十多年间,吴俊亮又钻研了传统弓,自学了骑马射箭、速射移动靶等多项技艺。随着传统弓赛事的增多,他又不断在全国各地参赛,在多项赛事中夺冠,同时还带出了一批徒弟。
作为一名既掌握现代反曲弓,又精通传统弓的专业人士,吴俊亮说:“射以观德,射箭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其背后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我们家乡,这更是锡伯族万里西迁戍边精神的象征。”
借着非遗文旅热潮,今年初,吴俊亮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开办了一家射箭馆,主推传统弓箭文化,受到游客热捧。同时,为推广传承中华弓箭文化,吴俊亮还加入“非遗进校园”活动,免费为小学生开展射箭培训。
吴俊亮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南郊山区草原上练习射箭(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南郊山区草原上,吴俊亮(右)用重磅传统弓练习快速射击移动靶(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手持弓箭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古城景区城墙上(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吴俊亮曾经参赛获得的部分奖牌与奖杯(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右二)在射箭馆维修传统弓,吸引周边的小朋友前来围观(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在店内组装箭头(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位于伊宁市老城文化旅游区的射箭馆,吴俊亮(右)在保养弓弦(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在射箭馆维修传统弓(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的徒弟姜凯文制作皮质箭囊(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在射箭馆维修传统弓,吸引周边的小朋友前来围观(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右二)为团队成员讲解传统弓的制作技艺(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射箭社团的学生和吴俊亮(前左)交流射箭知识(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吴俊亮指导射箭社团学生练习现代反曲弓(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吴俊亮组织的射箭社团在训练后合影(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宏岩 摄
这是吴俊亮出生长大的村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镇,也是锡伯古城景区所在地(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右)和徒弟姜凯文手持弓箭、箭靶走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南郊山区草原上(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吴俊亮(左一)指导射箭社团学生练习传统弓(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吴俊亮(右)指导射箭社团学生练习现代反曲弓(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手持弓箭走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南郊山区草原上(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向顾客介绍团队成员制作的一款皮质箭囊,上面绘有瑞兽图案以及锡伯文“勇士”字样(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吴俊亮的徒弟姜凯文手工制作的一款皮质箭囊(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射箭社团的学生使用皮筋带练习射箭动作(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吴俊亮(左)指导射箭社团学生练习传统弓(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吴俊亮(右一)在射箭馆维修传统弓,吸引周边的小朋友前来围观(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射箭社团的学生排队体验传统弓(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