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一线实录 | 如何运用技术才算恰如其分的“舞台创造”
发布时间:2025-10-28 12:41:54 浏览量:3
以青年宝玉与老年宝玉的跨时空对话为引,观众步入由纱幕、光影等构建出的意象化大观园。在这个诗意空间里,人物的命运图谱徐徐展开,舞台美术也以如梦似幻的沉浸感,完成了对经典文学形象的当代转译。这是越剧《我的大观园》带给观众的惊喜体验。
在话剧《谁在敲门》中,一扇厚重的门既是城乡隔阂的隐喻,也是空间转换的载体——推开它,借助车台装置,许家院坝、医院病房、监狱可以迅速完成场景切换。许家三代人的命运在这方“压缩空间”里交叠碰撞。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剧目创作既展现出聚焦时代主题、深耕人文关怀的丰硕成果,也在美学表达上不断创新突破,通过探索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广大观众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
穿斗式木构建筑、石板路、条凳……作为川渝两地国有文艺院团联袂创排的现实题材作品,话剧《谁在敲门》一开场就以地道的方言和质朴的乡村场景表现出浓郁的巴蜀气质。“剧中的舞美布置和我在川东看到的生活场景几乎一致。创作过程中,团队一起到川东农村采风,结束后第二天,我独自又去了那里,待到太阳落山我才下山。在最后一抹阳光中,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我获得了灵感。”该剧舞美设计季乔介绍,他运用写实主义手法,融合新观念、新材料,着力呈现厚重的乡土风情、斑驳的历史质感,并以一条边缘线的设计连接起室内场景和自然环境,表达“人的坎坷前行”这一主题,通过舞台美术呈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境遇。
在民族歌剧《侨批》中,舞台美学为讲好故事提供了另一条道路。为了突出华工下南洋的故事主线,该剧强化“大海”意象,制作了一个可以左右开合的斜坡,并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海难、船舶远航等场景。随着情节渐次铺开,舞台上营造出梁董氏不得已卖女等多元叙事空间,多媒体也呈现了海浪翻涌、“侨批”层叠的立体效果,形成故事与情感的共振场域。剧中,舞美、灯光等元素总是在情感最饱满的节点介入,与歌剧的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把观众带入更深层的戏剧内核之中。
“我们尽量节制使用或适当隐藏技术,在不伤害艺术本体的前提下,为推进剧情、塑造人物带来点睛之笔。”《侨批》的灯光设计周正平表示,舞台呈现抵制“大制作”,转而寻找精简适宜、量体裁衣的方式,正成为当下诸多创作者的共识。
创新有度的技术应用不仅打开了新思路、探索了新美学,有时还能帮助制作团队降低成本。比如《我的大观园》把古典园林艺术的移步换景与演员的台步、身段等密切结合,避免了对实体布景的过度依赖。而在舞剧《陈寿·三国志》中,变幻的竹简符号营造出战场、宫殿等多维历史空间,让陈寿笔下的历史人物“活”起来,也让他“直笔书青史”的曲折一生更加动人心弦。
“创作过程中,舞台视觉呈现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反复推演,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既给表演留出空间,又能抓住观众心灵的一个平衡点。”《陈寿·三国志》的舞美设计吴宇告诉记者,该剧舞台通过对纱幕和数字控制技术的运用,避免了实景搭建带来的资源浪费,为团队节省了制作成本。
如何运用技术元素才算恰如其分并成为人们眼中的“智慧创造”?“技术的应用并非新命题,中外舞台艺术领域屡有突破。但作为舞美设计师,我们不能像画家那样完全独立地创作,要在剧本的框架下尽可能调用适宜的手段,去建构人物、情境、表演等共同的‘呼吸感’。”季乔说。
“让舞台呈现更有灵魂,应吃透不同演出形态的特点。”周正平认为,创作者要考虑不同艺术门类在观演方式、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找到与之匹配的表现方式。“以灯光设计为例,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主体,灯光应尽可能明亮,但歌剧强调声音的传递,灯光应注重营造氛围。只有把握好适配度,才能让技术应用与艺术呈现相得益彰。”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