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丁派传人马玉楼舞台生涯之从市团到省团
发布时间:2025-10-28 17:13:56 浏览量:1
走红三晋 跻身新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活跃于省城太原戏曲舞台的晋剧中路梆子剧团主要有4个,即刘俊英挑班的晋声剧团、冀美莲挑班的新化剧团、丁果仙挑班的新新剧团和张宝魁挑班的人民剧团,均属民营性质的破锣制班社,演出地点分别在南仓巷新华舞台、开化寺新化剧院、南肖墙和平剧院、校尉营的鸣盛楼。
1953年,新化剧团改编为华北人民晋剧团,晋声剧团改编为山西人民晋剧团。1954年,两团分别更名为山西人民晋剧一团、山西人民晋剧二团,统属省文化局直接领导。
改制后的二团搞得相当好。首先是布景搞得好,已经有了“电打布景”;其次是演员阵容强大,虽然也演单本戏,更多的是多本剧,类似现在的连续剧,多本剧的演出,吸引了更多观众;第三,从河北调进一批唱武戏的东路演员,带进一些舞台功夫,能演“动弹戏”,丰富了舞台表演。正因为如此,二团的演出效益不错,也没有跳班不干的人。
有时候,因为人手短缺,角儿们也会在各剧团之间串台。当时唱旦的、唱小生的多,好的须生演员少,马玉楼经常受邀去一团、二团演出。她在和平剧院演完后,不卸妆、不换戏衣,坐上门外等着的汽车,急急忙忙赶到其他剧场。这些赶场演出都由剧团安排,个人不拿演出费,剧团根据业务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新化和晋声的改制让其他剧团很羡慕,人们都盼着自己的剧团也赶快国营化,国营化后工资就固定了,有依靠了,服装道具都有人管了,生活有了保障,就是少挣点钱也愿意。
1956年1月21日,市里的剧团终于有了动作,新新剧团改制,更名为太原市晋剧一团,人民剧团更名为太原市晋剧二团,均属于民营公助性质。
太原市晋剧一团共有演员职工60余人,团长丁果仙,副团长李子恒、 陈晋元。
演员队伍主要有牛桂英、郭凤英、马玉楼、刘仙玲、刘致和、王桂叶、张富仙、王玉仙、米西治、郭春喜、郭玉玺、陈春旺、康善庆、郝兰则、阎巨才、郝忠、罗煜、王培兰、薛小凤、阎金风、康媵宇、张桂玲、祁云、张万顺,王福义,王改英、马俊瑞等。
乐队主要有三弦戎万福,胡呼田九云、田希文、四弦王松林,铙钹丁继武,长笛张友益,马锣王培亨,击乐王宝忠,刘书月,打板田希武。
舞美队主要有道具张吉祥,大衣箱邢寿彭,头戴箱郭金印,二衣箱赵荣华,三衣箱陈冲望。
新新剧团改制为太原市晋剧一团后,办公地点转移到新建北路原市政府后面(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演出地点仍在南肖墙和平剧院。
改制后的太原市晋剧一团仍然是艺人当家,具体业务还是由丁果仙、牛桂英、田九云、陈晋元这些文艺界的名人指挥。这些领导本身就是业务骨干,而且有多年的演出运营经验,再加上团里花大力气培养、吸收了一批知名演员,各地演出叫好不断,除了晋剧经典戏外,排练了《屈原》等许多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太原市晋剧一团名角众多,剧目齐全,上下一心,在整个省城首屈一指。省里有重要领导来访,或者有重大会议,就会安排他们演出,称“太原市接待”。牛桂英、马玉楼等主要演员经常处于待命状态,突然就会有演出任务。
省里剧团的改制还在继续。1956年底,成立了山西省戏曲剧院,其基础是原省晋剧一,二团和省文化局所属的戏剧工作研究室,以及新建立的艺术室,次年,山西人民晋剧一、二团合并,成立山西人民晋剧总团。
1959年初,省政府组织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途经上海时,给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工作会议进行招待演出。山西籍的中央领导看过演出后,向参加会议的陶鲁笳、卫恒、王谦等山西省委主要领导人提出,山西剧团“演员老化、行头陈I旧”。建议“集中花些钱,招收一批青年演员”。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戏剧要过关,要打翻身仗”的口号,贯彻这一指示,拟将业务能力强大的太原市晋剧一团合并到省里。
对于省市合并,太原市晋剧一团内部产生了两种意见,一少部分人表示愿意,说人家是省里的剧团,规格比咱们高,合并是好事;更多的人却不愿意,觉得在这里已经有感情了,彼此合作也熟悉了,去了人多了就演不上戏了。上面开会的时候,团领导就代表大多数人意见发言,说我们不愿意合并,我们太原市还有接待任务,我们还要演出,我们培养了演员,我们演的戏不少了,还有戏要演等等。
说归说,上级有命令,不愿意去也得去,得听从组织安排,合并势在必行,谁去谁留由领导决定,以丁、牛、郭为首,马玉楼、刘仙玲、刘致和、王桂叶、王玉仙等大部分业务骨干都在走的名单上。演员白桂英、白翠云,薛小凤、李瑞珍,南玉英,陈静萍、张富仙、张美孝、周家云,曹正国、李清泉、刘淑俊,学员郭彩萍、阎慧贞、李月仙、李瑞芳、王改英,场面上田九云、白晋山、丁继武、李景文、田希武等人留下充实太原市戏剧学校,继续维持演出,还有一小部分人员或自谋职业,或参加了其他单位的文艺队,有的回了农村,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参加了别的晋剧班子。
分别时大家在西门外操场照了一张集体相,在一起奋斗了将近10年,大家依依不舍,一个个哭得泪人似的。
1959年2月7日,山西戏曲剧院改名为山西省实验剧院,同时,以丁、牛、郭为首的太原市晋剧一团61名成员正式合并到山西人民晋剧总团,马玉楼作为一团的优秀青年演员也在其中。
对于省市合并,1994年编印的山西省晋剧院《院志》作了如下记载:“这时剧院已形成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牛郭冀’为代表及拥有刘俊英、梁小云、乔玉仙、任玉珍、任玉玲、刘仙玲、李素英、冀萍、马玉楼、王银柱……等一批实力雄厚,在全省知名度很高的表演艺术队伍和戏曲乐队队伍。”
省文化局老领导、戏曲研究家寒声撰文指出,本次省市合并,“汇聚了“丁牛郭冀”四大台柱领衔的一大批青剧名家,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大会合、大交流,在声腔念白上高度升华,完成了中路调、中路梆向晋剧声腔转化的最后一道难关,使晋剧有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是山西晋剧史上“第一次人才大聚合”。
从1950年加入新新剧团,到1959年省市合并,马玉楼在和平剧院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10年。在这里,她有幸拜晋剧泰斗丁果仙为师,与牛桂英、郭凤英、马兆麟,花艳君等晋剧表演艺术大家同台演出,有最好的琴师鼓师伴奏,接受了最好的业务熏陶。10年时间里,在她身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从一个16岁的毛丫头,变成了人妻人母;从一个乡村戏台上初露头角的小演员,成长为享誉戏坛的优秀青年演员。
省市剧团合并后,几个团的人员聚集在前所街省团一个大院子里上班、练功,晚上演戏排戏,各团之间的演员开始相互融合,重新搭配组合演出。演员多了,戏少了,同时改变了须生为主的格局,旦角开始称霸舞台,同行取笑说:“旦角造反了!”马玉楼苦轻了,一下子吃胖了好多。
实验剧院首先排演了新剧《水母娘娘》和《屈原》
《水母娘娘》是一出展示太原人文精神的戏,说的是晋祠民女柳春英勤劳善良,感动天龙山神龙小白龙赠她神鞭引晋水的神话故事。该剧编剧张一然,导演刘元彤,由牛桂英、梁小云主演柳春英,马玉楼扮演小白龙,冀萍、李爱花扮演杨春芳,刘汉银、高瑞林、乔玉仙、任瑞林、孙福娥、刘俊英、任玉珍,郑忠贤等人也参加了演出。
《水母娘娘》的演出非常成功,有媒体这样报道:“因为这个故事观众非常熟悉,它讴歌的是太原市普通老百姓的真善美高尚品德,再加上由晋剧名家牛桂英、马玉楼主演,所以上演后连演不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屈原》是从秦腔改编过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在新新剧团上演。该剧先后聘请洛林、杨明葆担任导演,丁果仙饰屈原,牛桂英饰婵娟,郭凤英饰宋玉,马玉楼饰张仪,白桂英饰子兰,白翠云饰南后,周家云饰上官大夫靳尚,丁果仙不能演出时,马玉楼接演屈原。《屈》一剧以其角色搭配整齐、阵容强大、剧情新颖博得了观众一片好评,在和平剧院首演后迅速风靡省城。
从《屈》开始,剧院开始建立导演制,摒弃了以前戏班排戏串戏的老一套,而由专业人员结合剧情、演员、音乐等因素统筹指导,将晋剧向规范化、科学化再推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