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北方人在港打工:粤语9声调学不会,和同事手舞足蹈也暖哭
发布时间:2025-10-29 03:29:13 浏览量:1
我在香港打工:和粤语同事“手舞足蹈”的日子,麻烦里藏着暖。
来香港6年,我最大的坎儿不是挤20平的小屋,也不是60岁还得早起打工,是那口“听不懂也说不出”的粤语。
我是北方农村来的,普通话带着老家的调子,可同事们都是60岁上下的香港本地人,别说讲普通话,
甚至连“一、二、三”的普通话发音都听不明白。我们俩拨人凑在一起干活,活像两个“语言不通的老朋友”,每天靠比划、猜谜过日子,麻烦不少,可慢慢也咂出点暖滋味。
其实我真不是不想学粤语,是这玩意儿对我们北方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你不知道,普通话就四个声调,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我从小说到大,闭着眼睛都能找准。
可粤语不一样啊,人家足足有九个声调!上次阿梅教我念“三”,一会儿说要“平着念”,一会儿又说要“往下压一点”,我跟着念了十好几遍,她都摇头:
“靓姐,不对,是‘sam1’,不是‘san’!”我拿着手机查粤语拼音,看着那些带数字的音标,头都大了——一会儿1声、2声,一会儿又5声、6声,比老家种地记节气还难。
有次我特意早起半小时,对着手机学“老板,要一份云吞面”,练得口干舌燥,到了茶餐厅,一开口还是变了调。
老板愣了半天,还是阿珍过来救场,用粤语帮我翻译了才明白。
我跟阿珍叹气道:“这粤语比咱北方的绕口令还难,我这舌头都快打结了!”阿珍笑着拍我胳膊:
“不怕,慢慢来,我们猜得到嘛!”话是这么说,可我心里也急,总觉得因为语言拖大家后腿,可越急越学不会,有时候念错了音,自己都忍不住笑。
刚进茶餐厅那阵,光记菜名就快把我愁哭了。
客人点“叉烧饭”,我听着像“插烧饭”,愣在原地没反应;同事阿梅喊我“拿碟豉油”,我以为是“拿碟石油”,差点往后厨跑着找油桶。
后来我想了个笨办法,找了个小本子,把常听的菜名、工具名全写上,旁边标上“土味谐音”:“豉油”写成“是油”,“虾饺”写成“哈饺”,“砧板”写成“针板”。
有次阿梅看到我本子上的字,凑过来指着“哈饺”笑:“靓姐,不是哈饺,是虾——饺!”她拖着长音念“虾”,还比了个“虾跳”的动作,我跟着她学,念得磕磕绊绊,两个人笑得直不起腰。
那本子后来被同事们传着看,谁见了都帮我改两个字,最后本子上的谐音旁边,全是他们歪歪扭扭的粤语拼音,倒成了我们的“沟通秘籍”。
最头疼的是报菜和对账。茶餐厅忙起来,前台小妹扯着嗓子往后厨喊单,“两份干炒牛河,一份冻柠茶”,我只能抓住“干炒牛河”
“冻柠茶”这几个听得半懂的词,份数全靠猜。
有次猜少了一份,客人等得拍桌子,前台小妹急得直跺脚,我站在灶台前,手忙脚乱不知道该补做还是该解释。
还是阿强有办法,他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旧算盘,对着我比:“以后她喊单,我就拨算盘,拨几下就是几份,明白不?”
从那以后,后厨多了个“规矩”——前台报单,阿强就坐在角落拨算盘,“嗒嗒”两声是两份,“嗒嗒嗒”三声是三份,我盯着算盘珠子,再也没弄错过份数。
日子久了,我们还琢磨出不少“土办法”。收摊后要对账,阿珍算完账,会把硬币和纸币分开摆,摆一叠就是“一千”,摆两叠就是“两千”,指着钱再指我,我就知道是“今天分你这么多工钱”;
我想问问“明天要不要进青菜”,就比个“摘菜”的动作,再指一指窗外的天,他们点头就是“要”,摇头就是“家里还有”。
有次我感冒,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想找阿梅要杯热水,就捂着嗓子皱眉头,阿梅看了看我,转身就端来一杯冒着热气的水,还往里面加了两片柠檬——她连“热水”的普通话都不会说,却能从我的表情里,读懂我要什么。
也有过委屈的时候。有次客人用粤语抱怨“菜太咸”,指着我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我站在那儿,脸憋得通红,一句也听不懂,只能不停说“对不起”。
阿珍看到了,立刻走过来,用粤语跟客人解释,还帮我把菜端回后厨,重新做了一份。客人走后,阿珍拍了拍我的手,用手势比“别难过”,还从包里掏出一颗糖塞给我。
那颗糖是薄荷味的,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心里的委屈一下子就散了。我想,语言不通又怎么样?有人愿意帮你解围,愿意把糖分给你,这就够了。
现在我还是没学会粤语,同事们也依旧听不懂普通话的数字,但我们干活越来越顺。
早上我来上班,阿强会指着咖啡机比个“一”,我就知道他要一杯咖啡;我收完桌子,阿珍会递给我一块抹布,
比个“擦”的动作,我就明白要擦灶台。有时候闲下来,我们坐在茶餐厅门口晒太阳,阿梅会教我念粤语的“你好”“谢谢”,我教她念普通话的“吃饭”“喝水”,虽然学得慢,可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有人问我:“天天这么比划,不累吗?”我总说:“累啥呀,都是老百姓过日子,能互相明白就行。”
语言不通确实会带来麻烦,粤语的九个声调我至今没搞明白,可这些麻烦里,藏着同事们的真心——他们没因为我不会粤语就排挤我,反而帮我想办法;
我也没因为听不懂就退缩,慢慢学着跟他们“打交道”。
就像香港的街景,有高楼大厦,也有窄窄的小巷,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日子,也像这样,有点麻烦,有点磕绊,可只要互相搭把手,就能过得热热闹闹、暖融融的。
60后的兄弟姐妹们!你能够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