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评论:体察深层次的审美与共情
发布时间:2025-10-29 04:00:00 浏览量:1
民族舞蹈评论若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评”,就会缺失其最为动人的文化维度。真正的深度来自“论”,应将舞蹈作品置于更为广袤的文化语境里予以阐释与解读。
舞剧《醒·狮》剧照 资料图片
民族舞蹈承载着族群记忆与集体叙事,它将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具象化地保存下来,是一个民族向外展示自我、对内强化认同的鲜明文化符号。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身体语汇和美学风格,当代的民族舞蹈创作,基于编导对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入考察和艺术转化,使舞蹈作品能展现民族文化的神韵。相应的,民族舞蹈的“评”需立足专业,敏锐感知其艺术质地与技术精髓;“论”则需深入文化内核,阐释舞蹈动作背后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而不能陷于“观感描述多、文化解读少”之境,或沦为浅薄赞美之词,或变成单一的技术分析。
真正有力量的民族舞蹈评论,需把握“评”与“论”之间的平衡——既要对舞蹈本体有敏锐感知,又要对文化脉络进行深度阐释。
民族舞蹈的“评”,是对作品艺术质地的直接感知和专业层面的评判。这要求评论者具备“内行看门道”的专业素养,既对舞者技术完成度、动作风格属性与表现力予以关注,还要剖析编导创意构思、舞台空间运用、音乐节奏配合、服装色彩象征等要素。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鲜活的生活气息,这些正是通过服饰及技术上的细微差别体现出来。就如藏族舞蹈中袖子的长度、宽度和舞动幅度的差别,蒙古族舞蹈中肩部抖动频率和场景的使用,这些看似细微的技术处理,实际上蕴含着民族独特的生活气息,也决定着一支舞蹈是否成功。优秀的“评”,能够穿透形式外壳,捕捉到那些微妙且具决定性的艺术瞬间,借助专业、准确又不晦涩的语言,将其转化为读者可感可知的文化导览。
但若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评”,就会缺失民族舞蹈最为动人的文化维度。真正的深度来自“论”,应将舞蹈作品置于更为广袤的文化语境里予以阐释与解读。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常被视作“民族记忆的身体档案”。每一种动作组合的编排、队形的变换,或许沉淀着古老传说,或许隐喻着社会结构。如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智慧与自然观念的展现。这需要评论者具备人类学和跨学科视角,多维度解读舞蹈动作背后隐匿的文化符号,才能揭示身体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
“论”的深度要求评论者不仅是一个文化的解码者与翻译者,还是一个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向导。他们需要解答的问题应包含:这支舞蹈如何体现特定民族的时空观念?那些身体形态、队形组合与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有何关联?舞蹈形象的设计、服饰的色彩与图案诉说着什么样的历史印记?等等。如藏族舞蹈的雄浑舞姿与高原环境共生,服饰色彩图案承载着民族信仰与历史记忆。
民族舞蹈评论应发挥“文化共情”与“美学启蒙”的双重作用。这意味着评论者既要深入特定民族的文化内核,尊重其审美传统的独特品位,又要搭建起能连通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理解桥梁。以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第一幕“生来为奴”为例,其所带来的震撼不仅来自动作语汇本身,更在于将历史苦难转化为深层次的艺术叙事——舞者身躯的每一回挣扎与抗争,皆仿若刻录历史的身体档案,深切唤起了观众的文化记忆;而舞剧《醒·狮》,借由舞蹈语言赋予传统醒狮文化崭新的时代意涵,使其从民俗展演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当代象征,并在多时空的场景组合中表达了新的审美观念。评论者应体察到这种深层次的审美与共情,引领观众超脱表层的猎奇心态,切实达成文化层面的理解与尊重。
此外,民族舞蹈评论不应回避当代性议题,传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俱进的。编导如何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元素,如何创造性转化民族舞蹈语汇是评论者需要着重关注的。如近年来一些民族舞蹈作品中现代舞蹈意识的融合,这种尝试既值得肯定,其对文化内涵的消解同样值得关注。
当舞台灯光熄灭,鲜活的舞蹈已成为观众大脑中的记忆,而借由深度评论所唤起的文化思索才刚刚起步。每一位舞蹈评论者都应是文化的使者,既要以专业眼光去分析作品的艺术高度,又要怀揣人文温情,解读文化的深邃。民族舞蹈的评论者应在评与论的辩证中,推动民族舞蹈艺术的深层构建,借助优秀的评论凝心聚力,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华审美风采、弘扬中国精神的佳作。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