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杀了41人,今天的坏人咋这么幸福?

发布时间:2025-10-29 09:27:52  浏览量:2

文|余墨

近日,山东不断曝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先是农家女陈春秀发现,自己16年前曾经考上山东理工大学,却被人顶替;接着有消息说,山东各大学共清查出242名冒名顶替人员;最新也最让人气愤的事件是,另一名农家女苟晶第一年高考被班主任的女儿顶替,第二年高考却被莫名其妙地弄到了野鸡大学。

正如众多网友所说,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等于偷窃别人的人生,可恨之极。对于这些最可恨的人,应该怎么处理呢?到目前为止,山东官方还没有公布对任何一起冒名顶替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

大家经常把今天的高考类比为封建时代的科考,今天的高考第一名也常常被民间称为“状元”。那么,今天的高考舞弊,也可以跟封建时代的科场舞弊类比一下。下面咱们就来看一看,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满清,对于科考舞弊案是如何处理的。

顺治丁酉科场案,杀26人

清朝的科场舞弊大案共有三起,分别是顺治丁酉科场案、康熙辛卯科场案、咸丰戊午科场案。

顺治十四年是公元1657年,丁酉年。这一年,顺天府和江南乡试同时爆发科场舞弊大案。

当年,顺天府乡试中有一个考官名叫李振邺,为人非常高调。他到处宣扬说,某某人得中,是他的功劳。乡试放榜后,众多考生不服,集体到文庙痛哭,向孔老夫子告状。

舆情汹汹之下,刑科给事中任克溥上书说,考生陆其贤用银三千两,送给考官李振邺、张我朴,所以中了举人。顺治皇帝闻奏大怒,下令吏部、都察院会审此案。

会审的结果是:受贿考官李振邺、张我朴,以及行贿考生、相关人员等,共有7人当即斩首;7家的家产全部充公,家人百余口流放关外。还有数十人牵涉此案,也被拟定斩首,家人流放。顺治皇帝开恩,免了他们的死罪,统一流放关外。

顺天乡试案发不久,又有人上奏揭发当年的江南乡试也有黑幕。顺治皇帝下令,将主考官方猷、副主考钱开宗和18名同考官全部革职,令刑部派遣差役将主考、同考以及中试举人方章钺等迅速押解进京,严刑讯问。

此案审理的结果是:主考方猷、副主考钱开宗斩首;18名同考官中,除了卢铸鼎已死外,全部处以绞刑;行贿举人方章钺等八人,各责四十大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顺治丁酉科场案,南北两起加起来,一共杀了26人。

康熙辛卯科场案,8人判死刑

康熙五十年是公元1711年,辛卯年。这一年九月,江南乡试放榜,历来成绩最好的苏州地区只有13人中举,其余大都是扬州的盐商子弟。一时群情激愤,考生们抬着财神的神像到府学抗议,还在贡院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左丘明有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讽刺主考左必蕃和副主考赵晋收受贿赂,徇私舞弊。

曹雪芹的爷爷江宁织造曹寅秘密上奏,康熙闻讯勃然大怒,下令立即追查。案件经过数月审理,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副主考官赵晋及考官王曰俞、方名与考生串通舞弊,处以斩立决;串通考官的吴泌、程光奎以及三个参与舞弊的中间人被判处绞监候,秋后处决;主考官左必蕃没有受贿,但有失察之责,革职。

此案判死刑的,至少有8人。


咸丰戊午科场案,7人丢了性命

咸丰八年是公元1858年,戊午年。这一年的顺天府乡试,考官阵容极其豪华。主考官柏葰是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妥妥的一品大员;副主考一个是户部尚书朱凤标,从一品;另一个是左副都御史程庭桂,也是正三品大员。

这一年的顺天府乡试发榜后,最先上了热搜的,是一个高中了第七名、名叫平龄的旗人。平龄在京城有点名气,是个资深的京剧票友,唱戏水平相当高,时不时地会到戏院客串个角色,登台唱上一段。

清朝规定,娼妓、优伶、家奴、长随等职业的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考生们质疑说,平龄是个戏子,属于优伶,根本没资格参加科考,怎么还高中了第七名,其中必有黑幕。

御史孟传金注意到了此事,遂上奏朝廷。咸丰皇帝一看,大怒,立即下旨,组成了一个比考官阵容豪华数倍的超级专案组,成员包括两位亲王——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还有两位尚书——吏部尚书全庆和兵部尚书陈孚恩。

这一查不打紧,查出了一堆问题——京剧票友平龄的朱卷和墨卷内容不符,还有许多错字都被修改了。古代的科举中,考生的原始答卷,都是用黑笔写的,称为墨卷;为了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字迹或其他记号,官方会专门找人用朱笔把考生的答卷再誊抄一遍,这份誊抄的答卷,因为字迹是红色的,称为朱卷,考官看到的都是朱卷。朱卷和墨卷内容不符,显然是有人故意动了手脚。

除了平龄有问题,还查出来另一个考生罗鸿祀重金贿赂柏葰的随从。专案组调出罗鸿祀的答卷,一看吓了一跳,小小一份卷子,错别字竟有300多处。就是这样一份烂得不能再烂的答卷,竟然也让罗考中了举人。

此外,副主考程庭桂的儿子程炳采也被查出收受了考生送的金银。

此案的最后处理结果是:柏葰、兵部官员李鹤龄、考官浦安、罗鸿绎、程炳采斩立决。程庭桂本应处死,但咸丰皇帝念及他年老,儿子又被判了死刑,法外开恩判处流放充军。

戊午科场案总计牵涉91人,其中5人被斩首,3人充军,7人被判充军后赎罪,7人被革职,16人降级调用,38人被罚俸一年,13人被革去举人功名或停止会试资格,2人死于狱中。死于狱中的两人,一个是京剧票友平龄,一个是柏葰的随从靳祥。

柏葰遂和浦安、罗鸿祀等人一同,于次年被斩于菜市口,他是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有清一朝,一品大员极少被处斩,柏葰是个特例。

柏葰地下有知,定会感叹生错了时代

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总共有41人丢了性命,称得上是“人头滚滚”。被流放充军或进行其他处理的,就数不清了。

如今,据说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斩首这样残酷的刑罚早就没有了,死刑也很少见了。贪污受贿数以亿计的大贪官,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保住性命。

冒名顶替这样的高考舞弊案,则差不多连判刑都不会判了,如果不是媒体曝光、舆论关注,甚至都没有哪个部门愿意介入。反正开头提到的几起冒名顶替事件,到现在也没有责任人被移送司法处理。

抚今追昔,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真是个对坏人无限友好的时代,作恶的成本真的是太低了,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如果地下有知,估计会深感冤屈,感叹自己生错了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