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热饭、一剂良方、一场欢舞:在槐荫,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发布时间:2025-10-30 11:16:07 浏览量: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贝艺 通讯员 杨洁
当“银发浪潮”成为时代的背景音,一座城市该如何回应“如何养老”这一民生之问?
在济南市槐荫区,答案不在纸上,而在日常生活中铺展——它是一份菜香扑鼻的餐食,是康复训练后迈出稳稳落下的脚步,更是黄昏舞台上那抹最绚烂的舞姿。这里,正用“医、食、娱”的系统性实践,让“老有颐养”从愿景走向现实。
银发有“医”靠,更有依靠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槐荫区慈辉颐养中心的活动区里,90岁的葛奶奶正和一群老伙伴们做着健康操,动作舒缓,笑意盈盈。葛奶奶是这里的“元老”,她每天都会推着助步车,慢悠悠地“巡视”着她的“第二个家”,见到谁都乐呵呵地打招呼。“刚洗完药浴,浑身舒坦!”她拉住记者,悄悄“抱怨”:“他们都叫我葛阿姨,我说我可是这儿的‘老员工’了,得叫我葛工!”玩笑背后,是亲如家人的信任与依赖。
不远处,则是另一番充满希望的画面。70多岁的付阿姨扶着走廊墙壁,在治疗师鼓励下,独自站立了整整三十分钟,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她刚来时还只能卧床。”护士长孙云霄轻声向记者介绍。脑梗导致她半身瘫痪,是中医的银针与药草,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一点点唤醒她的身体——两个月实现自主进食,三个月后,她重新站了起来。在这里,共有10位老人正接受类似的中医特色治疗,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在此交融,重塑着生命的轨迹。
这份专业的守护,不仅在于150张床位和96位入住老人的数字里,更镌刻在细节中:房间床头,设备带上的氧气接口、负压吸引装置整装配齐;护理团队40双专业的手,日夜为78位失能老人托底。而在绿城诚园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守护则化身为子女手机上的健康数据曲线,让牵挂变得可视;在五星级的绿地幸福家养护院,智慧床垫实时监测着85位老人的心跳与睡眠,UWB定位系统无声地划出安全边界……科技,在这里赋予了守护以“先知”的温柔。
老人和家属的这份踏实感,源于槐荫区精心织就的紧密医养网络。全区现有双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4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8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4家、农村幸福院43家,并拥有养老床位4500张。一个覆盖全龄、全域、全周期的“老年友好型”宜居环境正日渐成型,让养老服务真正实现“乐享无忧”。
一餐热饭,让生活“有滋有味”
上午十一点半,“颐邻小厨”长者餐厅里的蒸汽正裹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
“小张,可得给我留一份熘肝尖!我姑娘最爱吃这个,她下班就往这儿赶!”72岁的钱阿姨嗓门亮堂,她熟练地打好三份饭,和老伴在老位置坐下。“为这口饭,骑一刻钟电动车也值!你看这菜,鲜亮!”她指着餐盘里色泽油润的菜肴,不忘招呼邻桌,“老藏,今天这鱼香肉丝烧得软烂,适合你!”
被唤作“老藏”的藏大爷笑着回应,自称是这里的“常驻代表”,打趣钱阿姨夫妇是“外来户”。饭毕,他抹抹嘴,朝正准备回家的82岁刘大爷喊道:“明儿赶集去啊?”“成!”一顿简单的午餐,不仅是果腹,更是社交的舞台,是生活气息最浓郁的注脚。
一餐热饭,是养老民生最直观的温度计。这背后,是槐荫区构建的精准助餐体系。“颐邻小厨”的保温箱,能将这份温暖精准送达30多位行动不便老人的餐桌,日送餐量最高达300份。而在慈辉颐养中心,这份安心更溯源至黄河北的30亩生态农场——那里,无化肥蔬菜自然生长,鸡鸭鹅猪自在散养,从田间到餐桌,守护着长者们“舌尖上的安全”。甚至有家属尝过后,忍不住询问:“这菜,能卖我们一些不?”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为让“银发族”的老年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槐荫区以多元模式推进长者助餐:“长者助餐站点+中央厨房”“长者助餐站点+养老服务设施”“长者助餐站点+社区大食堂”“长者食堂+社会餐饮企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出“普惠+优待”的家门口助餐服务,全区34家“长者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难题,更吸引了周边年轻人前来就餐。
时光未老,舞台正青春
如果说医与食是养老的基石,那么“娱”则是让生命重新绽放的华彩。
在槐荫区,你可能会偶遇一支“偶像团体”——西沙村的“青春美少女”组合。当音乐响起,她们身着闪亮的演出服,舞步整齐划一,眼神炯炯,气场全开。你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可能已做奶奶的阿姨。她们从村里的舞台一路跳到中央电视台《黄金100秒》,用活力四射的舞姿,向全世界宣告:衰老,只是数字;青春,是一种态度!
若说舞台上的她们是“动态的绽放”,那么“银龄学堂”里的学员们,则是在“静好的岁月”中深耕热爱。
“秋季声乐与合唱班本周三上午九点开课,请叔叔阿姨们带好水杯准时来上课呦,期待与大家见面!”今年九月,家住兴福街道兴福佳苑小区的李阿姨送完孙女上学后,收到了一条来自兴福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银龄学堂”的开学提醒。如今,声乐班里飘出悠扬的和声,书法课上飘散淡淡墨香……瑜伽、舞蹈、太极拳,丰富的课程精准接住了长者们的不同兴趣,让“活到老,学到老”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在槐荫,养老从不乏金点子。许多社区、村居不断优化自身功能和特色服务,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日间照料中心等助老阵地资源融为一体,把对老年人的关爱融入进一次包饺子、一场小游戏、一次健康体检、一次公益讲座……一个人人“享”老的服务体系,让每个老年人可以按照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重阳风暖,菊色盈窗。夕阳余晖洒进槐荫区营市街街道3520社区的街角,几位银发老人围坐在一起,嘴里唠着家常,手里忙着练习新学的摄影构图技巧,笑声顺着晚风飘得很远——这寻常的一幕,蕴藏着这座城市对“老有颐养”的温柔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