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荷”风绕天山 舞韵聚同心
发布时间:2025-10-30 11:09:56 浏览量:1
10月29日晚,灯火通明的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已化身为一片舞蹈的海洋——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演出在这里拉开帷幕。
舞蹈《阿达西们》。记者王畅彤摄
此次入围终评环节的51个民族民间舞作品,是从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和各院团院校、新文艺群体报送的442个初评作品中,精心选拔而出的。这些作品,既能使人感受到维吾尔族舞者的幽默,也能感受到回族舞者内心的欢喜,既能让人体会到蒙古族舞蹈的奔放,也能体会到苗族舞蹈的细腻。这场舞蹈大赛,是全国民族民间舞优秀作品的一次集中展演,更是各族人民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精神风貌的一次群像展示。
当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评选首次绽放在这片丝路沃土上,来自天山脚下的掌声早已为这场盛会铺就了深厚的底色。从梅花奖的“破冰”到荷花奖的绽放,文艺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长,正是文化润疆深植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有力印证。
舞蹈《我的马》。记者王畅彤摄
“荷花”的到来,绝不是“邂逅”,而是新疆文艺事业厚积薄发的必然。
这份底气,藏在专业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中:五个月前,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摘得新疆首个 “梅花奖”,这是文化润疆的丰硕成果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的光芒。这份底气,更源于高规格文化活动的积淀: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曾吸引24个中外艺术团体献艺,近6万观众走进剧场,线上线下千万人共赴舞约,92.4% 的上座率印证着新疆承接顶级赛事的实力。如今,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道旗飘扬,各项保障工作有序排布,从机场迎宾舞到排练场服务体贴入微,乌鲁木齐以专业和热忱,完成了从“赴赛者”到“东道主”的华丽转身。
10月27日,在人民公园朝阳阁前,云南省歌舞剧院演员表演舞蹈《望山》片段。记者石磊摄
在这座城市,艺术从来都不是剧场里的 “奢侈品”,而是流淌在街巷的日常风景,是凝聚起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
朝阳阁前,云南舞者的《万山》刚落定,各族群众便纷纷踏着节奏加入其中;人民公园里,老年民族舞社团日复一日的排练,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丰富了晚年生活;大巴扎步行街上,欢快的手鼓一响,就连外卖小哥都忍不住跳上一曲。从“我们村的舞”群众展演到戏曲艺术周的基层巡演,从文化馆的艺术沙龙到景区的快闪表演,乌鲁木齐用“时时有歌声、处处是舞台”的实践,诠释着“人民文艺为人民”的真谛。此次荷花奖“落地”乌鲁木齐,既为新疆舞者与全国民族舞高手同台竞技提供了舞台,也使这份跨越区域的艺术共鸣,在新疆大地得到更加广泛的回应。
但更深层的驱动力,来自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文化润疆工作的春风化雨。在这座城市里,你能看见秦腔与木卡姆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京剧与广场舞在基层薪火相传,能看见非遗技艺与现代舞蹈碰撞出新的火花,还能看见意大利芭蕾舞剧《卡门》与民族歌剧《二泉》同台……不同的表演在天山脚下尽显“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如今荷花奖的舞台上,51 部入围作品将展现各民族舞蹈的魅力,新疆四部作品的亮相,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共生的缩影。
也许,荷花奖落地乌鲁木齐的意义,早已超越比赛本身。它是一次文化的“双向奔赴”:各地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汲取丝路养分,新疆文艺借平台走向全国;是一场关于“认同”的“生动实践”,各族群众在共赏共舞中深化情感联结;它更是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印证着新疆文艺从“破土而出”到“繁花似锦”的蝶变。
当第一束聚光灯照亮终评舞台,天山脚下的舞步将诉说一个清晰的答案:文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纽带。当“荷”风漫过丝路,舞韵凝聚人心,新疆文艺的下一段华章,正在这秋日欢快的舞步里徐徐展开。(吴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