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黑白之城》舞动人生六
发布时间:2025-10-30 08:01:54 浏览量:1
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全人类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争,毫无意外的实施高纬度向低纬度的碾压。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钢铁洪流,连敌手面都见不到,摆在沙漠上任其吊打,战损对比是3:1000。
1991年,中华大地上,一个磅礴时代正式开启,风起云涌,巨浪滔天。
1991年,哈尔滨松花江畔树影婆娑,在此休闲的人们从容淡定,百年不遇的洪峰与这座城市擦肩而过。
《黑白之城》有段优美的文字:
十月里松花江边的风景绝美,秋水长天,枫霜槐黄:那些色彩明艳的木船,倒映在层层的波浪中被一遍一遍地折解,化成一片缤纷的晖晕;江面上轮波往来,汽笛悠扬……这里是这座城市的情感神经中枢,是源源不断生产故事的流水线,永不间歇。在50年代的《徐秋影案件》中,它曾是黑色的,满是阴郁和悬念。70年代的《黑三角》中,它变成了蓝灰色,透出些许轻柔,即使女特务水鸭子就在江畔不停地叫卖冰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特务猫头鹰在左顾右盼……80年代,这条江才开始和浪漫的生活挂上了钩,人们在这里大声赞美,放肆地畅想,勇敢地示爱。此时,那首熟悉的歌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在耳畔响起:“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1991年,中国从南到北共有18个省在发大水,各地暴雨如注,江河暴涨,水库决堤,桥梁垮塌,交通毁坏,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华东地区的水灾尤为严重,以致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向国际求援。南方各地洪水的势头非常猛烈,长江、黄河、淮河,水高浪急,洞庭、鄱阳、太湖的水位连创历史纪录。北部的松花江也不消停,1991年8月初,松花江的水位已达到有记录历史以来的第二位。这个美丽的滨水城市一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防洪防汛氛围之中。此时,我看到江堤上已经垒起了层层的沙袋,预防洪水漫堤。大江南北间的轮渡也暂停了,仿佛在为江水肆虐的表演清场。
七年以来,我从未看到松花江有如此之大的水势,汹涌的波涛不断拍打着坚硬厚实的江堤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钢甲的轮渡紧扯着粗实的缆绳在漩涡和急流的裹挟下,发出深沉的吼声。此番,我欲乘风归去,几分留恋,几分不舍。江水滔滔向东,永远那样决绝。防洪纪念塔巍然屹立,坚挺的塔身和舒展的环廊形成的对比,凝固了时空,昔日的荣耀被建筑师和雕塑家物化成为江河的镇物,它亦成为一个滨水城市威严的精神守护。斯大林公园的林荫道上,树荫婆娑,跳舞的人们依然从容淡定,尽情享受着恬静的生活赐予人们的滋养。
有这样的文字记忆那年的哈尔滨,已足够。
1991年,春寒料峭。这座刚刚迈过严寒的城市,时常传来一些小道消息,不断向人们传递不安和惶恐。尤其在多个万人大厂集中的动力区,更是传的沸沸扬扬。
这些国有企业职工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邻居,互相间无话不谈,像一张巨大细密的渔网。恐怖消息就在这张巨网上循环往复,跳跃变化。不变的主题就是,身边有人亲眼见证了死亡。人数还在增加,每隔一段时间,就在人们刚刚沉寂平静时,这种有声有色的传闻又在某一个角落爆发出来。
1958年,哈尔滨动力区成立,之前那是一片荒凉之地。
那时代,推动机械做工最先进的动力来源是锅炉、电机、和汽轮机。五十年代初,苏联援建的这三个大厂就落户在紧邻“滨绥线”南侧的大片荒地上,那里地势平坦,零星散落着几个村屯。白纸更好作画,“动力之乡”呼之欲出。
动力区的形成,就是解决各个大厂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居住。那里大部分居民享受国有企业的各种福利,工厂有自己的医院、学校、食堂、住宅区。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师徒、班组、车间亲如一家,没有隐私,更不需要浪费太多智慧经营人际关系。一代代孩子在子弟校成长,彼此背景了如指掌。动力人的性格坦诚直率,没有过于复杂的头脑,浓重的工业氛围下,没有野心勃勃,但爱拉帮结伙随大流,又崇拜一技之长的强者。
2006年,动力合并于香坊区,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三大动力的军号仍然按时吹响,经历辉煌、再生后,依旧为哈尔滨续写荣耀。
八十年代末,动力是失落的。落魄使风气败坏,空闲也让传闻积久不散。1991年秋,传闻就在眼前变成事实。那天,挖出尸体的地方近在咫尺,虽未亲眼所见,足以证明所有的传闻并非谣言。
很多年后,得知真相。
这是一起系列案件。
“一号案”,是1991年4月9日上午,哈尔滨市动力区电工学院几名工人清掏该校宿舍马葫芦时,发现一个外层麻袋、里层是塑料袋的包裹,里面装一个肢解的裸体女S。法医检验,尸体身高1.60米,年约23至30岁,死亡时间为一周左右。该尸染金黄色手指甲、黑色脚指甲,左肩下有手术疤痕。
“二号案”,是4月26日晚 7时。亚麻厂宿舍41 栋居民贾XX欲清刷酸菜缸,发现缸内有一编织袋,内用半透明塑料布包裹着的女性臀部S块。接着在 27日、28日、5月5日又相继在全市各处居民的酸菜缸、破旧纸箱中发现手、脚、头、躯干等S块,经检验为同一女性。
“三号案”,是5月28日15时,动力区环卫部门工人在清理农林二道街马葫芦时,发现里面有两具被肢解的女S。其中一具S体A汗毛较重、乳房较大。二人均为外力窒息死亡,死亡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四号案”,是10月29日11时,汽轮机工人在清理331栋宿舍北侧的马葫芦时,又发现两具LT女S。S体高度腐败,软组织呈黑灰色泥状。尸检推断:S体A年龄约 25 至30岁,S体B,年龄35至40岁,死亡时间均为四五个月左右,死因已无法判定。
幸亏那天我们未能挤到前面,要看到那烂泥样的S体,估计连肠子都得吐出来,以后再也不会去汽轮家属区一带喝酒。
1991年6月9日,道里的“桥四”、双拐“郝瘸子”、“小飞”陈建斌、“小克”王伟范、动力“杨馒头”五个流氓团伙共十四人被执行死刑。
当时,大多数人对这十四个游魂毫无所知。电视、报纸轮番报道,随后又推出“桥四全案”的纪实文学,“桥四”等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刀枪炮”团伙才在社会广为人知并引起轩然大波。哈尔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打听这个“桥四”是何许人也,“双拐”又是什么来路,这些人干了什么罪大恶极之事。
全城热议,暂时忽略了游荡在城市黑暗角落深处那个杀人越货的恶魔。
二号案发生,市局便以高度重视,刑侦局长刘也挂帅,从各部门抽调出二十多位精兵强将,成立专案指挥部。同时,又找到了“神探”侯培生。
查清尸源是破案关键。
“二号案”尸体手指甲涂成黄色,看着有些另类,脚趾甲染成黑色,就更令人琢磨不透。侦查员请教有关人士,得知,喜欢黑色系的人性格经常处於矛盾中,总是在尝试表现自己的同时,又抱着不太想让人了解的心态。介于比较精明与逃避的两种性格之间,黑色脚趾甲似想表达所蕴藏的神秘感。
“神秘个几把”,一名侦查员爆了粗口,“闲的,研究那逼玩意,我看就是个卖X的。”
这句话看似随意,却与之后的侦破方向极为吻合。
“三号案”发后,发现死因都为扼颈窒息,或手掐或绳勒,根据S体切割部位、工具都属同一类型,专案组决定并案侦查。
1991年6月12日上午,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跑进太平新一派出所,语无伦次地说自己遭强暴后又被“勒死”了,攒的九百元钱也被坏人抢走。
值班民警确定她不是精神病后,让她冷静了一会。
情绪稍稳,这个叫张妍的女人遮遮掩掩的说起昨夜的遭遇。
经验丰富的民警察觉到异样,又见其颈部勒痕深入,知道案情重大,对她晓以利害,并承诺不追究责任。
反复劝说下,张妍终于说出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