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祠双龙舞 元彩映春秋
发布时间:2025-10-30 21:40:57 浏览量:2
▲窦大夫祠的“二龙戏珠”门板彩绘(作者供图)
门板彩绘作为中国古老的建筑绘画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先民便以图画记事,在岩壁上用线条勾勒简单图案,记录祭祀、战争、狩猎等场景。太原窦大夫祠门板上的“二龙戏珠”彩绘,正是这一悠久传统的杰出代表,作为元代遗物,至今仍闪耀着艺术光芒。
技法与艺术表现
窦大夫祠“二龙戏珠”门板彩绘采用沥粉堆金工艺。这种工艺需要将胶与土粉混合成黏稠状颜料,装入带孔的管子中,按照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再涂胶贴以金、银箔。这种技法使图案高出物体表面,形成独特的厚度和硬度,既显华贵,又增强了立体感。
在技法运用上,工匠巧妙运用阴刻线与阳刻线相结合的手法,使“二龙戏珠”的形象栩栩如生。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扇门板绘升龙,另一扇门板绘降龙,两门合并时,在门缝处由两扇门各绘的半颗火珠拼接成完整的“戏珠”图景。
从艺术表现来看,窦大夫祠门板彩绘以褐色为底色,通过褐色与黑色的对比,形成层次分明、色调和谐的效果。画工精细雅润,构图饱满严谨,体现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境界。
在具体形象塑造上,两条龙身呈S形弯曲,龙首高昂,双角后伸,龙嘴张开露出利齿,长舌卷曲上翘,双目圆睁有神。龙身下方祥云缭绕,烘托出凌云飞腾之势。龙鳞细致凸起,四足五趾蹬抓有力,整体造型极富动感,打破了传统双龙图案的呆板对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作品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气韵”理念。正如《淮南子》所言:“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二龙在云雾缭绕中形神合体,通过流动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设计,营造出立体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历史与文化内涵
“二龙戏珠”又称“双龙戏珠”,既是传统纹饰,也是常用成语。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齐眉勒着二龙戏珠”的描写,可见其作为装饰纹样的流行程度。
据《说文解字》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既是瑞兽,又是吉兆,深受人们崇拜。关于“二龙戏珠”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其中“珠”的象征意义有两种说法:一是象征由月球演化而来的火珠;二是代表具有避水火功能的珍珠、夜明珠等宝物。
这一意象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认知,更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艺术化表达。自先秦时期起,“双龙戏珠”便成为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和器皿装饰,成为备受喜爱的装饰图纹。
因此,可以说,窦大夫祠门板彩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宋元时期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窦大夫祠作为祈雨场所,其门板装饰也体现了古人崇尚道教、敬畏自然的心理。
作品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准,画面活泼鲜明,材质细腻润泽,通过虚实结合、具象与抽象相融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玄妙的立体效果,蕴含着天地混沌、万物轮回的深刻意境。
窦大夫祠“二龙戏珠”门板彩绘具有象形性、简洁性、直观性、哲理性等美学特征,既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心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奥地利艺术理论家里格尔认为:“人类装饰的发展中始终存在一种艺术意志。”这一艺术作品正是古人艺术意志的生动体现。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光彩夺目,向世人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