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蹈遇见影像:“国际青年舞蹈影像沙龙”绽放创意火花
更新时间:2025-04-27 18:20 浏览量:5
以镜头定格舞姿,用光影诉说青春。4月24日下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影视+”学术沙龙的重要单元——“国际青年舞蹈影像沙龙”在东城区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承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和舞蹈系协办,《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电影评介》为活动提供学术支持。
沙龙现场,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肖向荣,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舞蹈影像单元专家评委会主席刘春,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等来自各领域艺术专家学者以及著名导演、编剧、编舞汤成龙和赵梁等知名导演、舞蹈艺术家、青年学者、师生代表汇聚。旨在深入分析舞蹈影像在跨界融合中的破镜与重构,探讨舞蹈影像艺术的创新路径,以期推动该领域艺术的繁荣发展。沙龙设置主旨发言、专家对谈、青年学者主题发言和创作谈四大板块。聚焦“技术赋能艺术,跨界重塑表达”,深度探讨媒介的迭代更新、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在本土文化语境中舞蹈影像创作的路径。
肖向荣在致辞中指出,舞蹈影像自1927年影像技术与舞蹈首次碰撞后,历经百年演进,在AI等新技术冲击下,正面临“碳基生命艺术与硅基技术”的关系重构。他强调,舞蹈作为“稍纵即逝的身体艺术”与影像“无限复制的技术”结合,需反思媒介与镜头的本质关联,推动跨学科对话。
一、主旨发言:多维视角解构行业前沿
本场沙龙聚焦舞蹈影像在国际视野中的发展动向,凝聚大学生电影节的青春气息,发掘多元媒介的舞蹈影像表达。通过学术专家的思维碰撞,吸纳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形成艺术科技融合时代语境下的话语体系,持续提升大学生电影节的学术引领作用,协同构建国际舞蹈影像的新生态。
刘春聚焦作品观察,提到本届参赛作品题材多元,涵盖传统文化、社会现实、AI技术等,纪录片单元尤为突出,关注残障舞者、非遗传承人等边缘群体,展现舞蹈作为生命力象征的社会价值。他指出,青年创作者善用新技术拓展表达边界,需强化身体与社会的深度连接,让舞蹈影像超越形式实验,成为介入现实的载体。
张云峰分享了学院在跨学科教育中的实践,通过开设舞蹈影像技术、视觉导演等课程,培养“镜头前的创作者”,其作品多次亮相国际舞蹈影像节。他强调,技术革命推动舞蹈影像从“记录工具”进化为“再造时空的艺术”,未来需深化与北师大等高校的合作,构建“以舞为核、跨界共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催生具有中国美学特质的时代佳作。
孙承健从技术哲学角度切入,提出“技术化身体”概念,分析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存方式与身体感知。他指出,在舞蹈影像中,需平衡技术中介与身体体验,避免陷入技术异化,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表达,拓展身体与影像的互动维度。
二、跨界对话:身体·场域·技术的三元辩证
在“身体与场域”对谈环节,赵梁以古戏楼创作经验为例,强调场域的历史质感与身体记忆的互动,提出舞蹈需通过影像捕捉场域中的多元感官体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副教授常肖妮指出,当前多数作品存在“为场域而表达”的形式化倾向,内容与空间割裂,呼吁创作者深入思考身体、情感与场域的内在关联,强化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副教授戴剑强调,舞蹈影像需突破“舞台搬家”思维,借鉴电影工业分工,提升跨学科合作的专业性,探索属于该领域的独特美学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副教授陈亦水反思AI时代的创作挑战,技术迭代可能催生全新感知方式,呼吁在技术冲击下坚守舞蹈的本体价值,寻找人与机器的共生路径。
三、新锐视界:创作疆域的拓展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王旭东从跨媒介视角出发,分析舞蹈影像如何将舞台的“实时性”转化为荧幕的“可编辑性”,提出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叙事重构的手段。他强调,需平衡影像对舞蹈本体的“还原”与“再造”,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跨媒介符号体系,推动舞蹈影像从记录走向独立艺术表达。
独立舞评人阿刃关注舞蹈影像的概念外延,提出其涵盖纪录片、实验短片、剧场影像等多元形态,在AI时代需警惕“拟像化”陷阱,坚守舞蹈的“现场性”与“动觉体验”,让舞蹈影像成为记录时代身体记忆的“数字方舟”。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李美玲结合创作实践,分享从舞台到镜头的视角转换经验,强调舞蹈影像的可复制性、操作性优势,通过空间重构、镜头调度与后期技术,赋予舞蹈新的叙事可能。她提出,创作者需兼具舞蹈本体认知与影像技术能力,在跨领域融合中实现“用镜头编舞”的艺术创新。
四、破壁者说:行业实践的方法论突围
导演汤成龙以自身经历强调“表达优先于技术”,认为舞蹈影像的核心是创作者内心的发声,注重逻辑闭环与情感真诚。他提出,行业可探索商业化路径,通过与品牌合作提升传播力,让舞蹈创意被更广泛感知。
舞蹈编导汪圆清分享即兴创作与跨界合作经验,提到在水下、废墟等特殊场域的拍摄中,需保持对现场的敏感度,借助机缘巧合激发创作灵感,同时注重与技术团队的默契配合,在有限条件下实现艺术突破。
本场活动还设置了即兴舞蹈表演环节和作品展览,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的学生团队与北京接触即兴BJCI团队,以其新颖的即兴舞蹈编排和默契的团队配合,展现了年轻一代舞者对舞蹈影像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探索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舞者们巧妙地利用现场空间,展示了舞蹈艺术的瞬息之美与影像技术为镜头赋予的独特魅力,让观众领略到了舞蹈影像艺术的无限可能。
展览区则精选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舞蹈影像单元入围作品海报以及邀请自海外的舞蹈影像作品向到场观众进行展示,这些作品涵盖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创作的舞蹈影像。这些精彩的舞蹈影像作品既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对舞蹈影像艺术的热爱和了解。
在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影像艺术正以创新的跨界形式突破传统艺术表达的局限,为舞蹈艺术开辟了全新的表现空间。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介叙事手法,生动展现了身体语言的动态美学,实现了舞蹈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创新。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期间,连续在东城区举办“影视+舞蹈”“影视+动画”“影视+舞台影像数字化”三个主题“影视+”系列沙龙,通过影像发展的不同主题进行集中发声、思考碰撞,打造艺术跨界融合的交流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电影节的辐射力,为推动东城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