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一个因科举舞弊被斩首的正一品大员,而且还是一个好官
发布时间:2025-05-05 18:35:08 浏览量:2
咸丰八年十月,户部尚书、进士出身的柏葰拜文渊阁大学士。此时的他志得意满做梦也不会想到,两个月之后会在菜市口被明正典刑,成为大清开国以来,唯一一个因科考舞弊被斩首的一品大员。
柏葰,出生年月不详,字静涛,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在旗人享有入仕特权的清代,柏葰走得是另类的科举道路,从小聪明好学的他于道光五年考中举人,次年高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道光皇帝对这位青年后近尤为欣赏,也有意要栽培他。散馆之后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此后几乎每隔额二三年都会得到提拔。
柏葰一路走来仕途顺利通畅,短短十年时间就跻身正二品大员序列,历任工部、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等职。
柏葰虽然是地道的旗人,可是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崇汉文化中那一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在他的身上没有旗人子弟那种高傲的优越感,反而更像是一位饱学的汉人士大夫。
难得可贵的是,柏葰还以敢担当、不惧权贵、为官清廉享誉朝野内外,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是道光、咸丰两朝的名臣。
咸丰继位后,肃顺的政治地位崛起,他也是一位勇于进取、锐意革新的主。柏葰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肃顺任户部侍郎,两人之间因利益和权力纠葛,产生了矛盾。肃顺一直以来就想独断户部,有意排挤柏葰。
肃顺手里没有柏葰的把柄,所以他在等待机会,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置柏葰于死地。咸丰八年,机会终于来了。
咸丰八年为大比之年,此次钦点的乡试主考官是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副考官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廷桂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肃顺的刀下之鬼。
乡试发榜后,一个名叫平龄的满洲镶白旗人考中了第七名举人。科举本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谁上榜谁落第,未必就是学问的问题,其间也有运气成份。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考生学问太差本身又是游手好闲之辈,那么一旦上榜就会引起舆论喧哗。平龄在京师中的“名声”很大,平日很少读书作赋,从头到脚都是一副八旗贵族子弟的做派。
如此货色也能榜上有名,自然会让人对乡试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落榜士子们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是科主考官柏葰。一大批生员到都察院控告主考官,声言要朝廷给出一个说法。
清代对科举舞弊行为向来重视,咸丰帝下令军机处、礼部、刑部等衙门会同办案,尽早查实真相。
经查,此次乡试果真有黑幕。不但平龄的考卷经不起推敲,存在多处明显的错误,但是同考官邹石麟都将他改正过来,而且又查出有问题的试卷四十多份。更严重的是查出了主考官、同考官受贿舞弊之事。
其中最严重的是广东肇庆考生罗鸿绎,他于会试之前四处钻营,找到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同考官蒲安递了“条子”,这就变成了违法受贿舞弊罪。
乡试中有严格的糊名制度,正常的舞弊行为是难以奏效的,只有“通关节”一条路可走。罗鸿绎与考官约定,考试的第一篇文章最后用“也夫”二字结尾;第二篇用“而已矣”三字结尾;第三篇用“岂不惜哉”四字结尾;诗则用“帝泽”结尾。这样就使得糊名制度失去了防弊作用。
阅卷过程中,同考官将罗鸿绎的考卷推荐给了柏葰,柏葰见该卷见地一般起初并未录取,但蒲安嘱托柏葰的家人勒祥,劝说柏葰不要将罗鸿绎淘汰。柏葰也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在勒祥的劝说下,将已经录取的李成忠试卷撤下,取中了罗鸿绎。
发榜后,罗鸿绎向李鹤龄赠送了1000两白银;又分别向蒲安和柏葰献上了孝敬和门包费。这种做法显然是触犯了大清律例。
不过话又说回来,身在官场谁都会犯错,大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说上话一定都会尽力周旋。柏葰平日为官有清名,很多大臣就站出来为他说话。
按照正常的量刑,柏葰革职肯定是跑不了的,发军台效力的话就属于处罚较重了。至于斩立决那是根本谈不上的。
咸丰帝对此案极为重视,特别召见了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议处此事。咸丰帝本人对柏葰的印象不错,认为他老成宿望,打算革职了事。
其他王大臣大致也是这个态度,得饶人处且饶人,谁都想做这个顺水人情。唯独肃顺一人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朝廷内忧外患,非重典不足以治国,强烈建议将柏葰拟斩立决。肃顺的话还是有分量的,咸丰最后还是听从了肃顺的意见,决定从重治罪。
在谕旨中咸丰给出了处理意见,柏葰斩立决,其他四人处死,七人被革职,尚有数十人遭到降革处分,总计九十六人因此次顺天乡试舞弊案受到牵连。因其处罚力度大,是科与顺治十四年那次顺天乡试案、江南乡试案,并称为清代两大科场巨案。
柏葰被押往菜市口的途中,内心并不十分恐惧。作为两朝元老,他很清楚皇上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按照惯例大臣押赴刑场问斩,行刑之前都会有特赦惯例。柏葰正是抱着这种侥幸心理,认为不至于人头落地,最大可能是发军台效力。
搞笑的是,家人在刑场送柏葰的时候,他还自信满满地交代说:此次皇上必有恩典,你们可先回家将一应远途应用之物准备齐全,只等皇上恩旨一到,立即赶赴新疆。
然而午时三刻临近,柏葰仍没有等到咸丰的特赦令,他料定必是肃顺从中捣鬼,临刑之前,柏葰悲愤地说道:“肃六(排行老六)他日必同我一样。”
还真是被柏葰说中了,三年之后,两宫太后联合恭王发动辛酉政变,肃顺也在同一个地方被斩首。
辛酉政变之后,朝中有御史上疏向慈禧建议平反柏葰。慈禧认为柏葰还是有罪的,不能将其平反。但是念及柏葰办事勤勉、围为官清廉,加恩其子钟濂四品卿衔,后官至盛京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