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鹮仙”朱洁静:向死而生、失而复得,只为奋力绽放于舞台
发布时间:2025-05-10 22:28:43 浏览量:4
穿越至暗时刻,“鹮仙”奋力再展翅!5月11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舞剧《朱鹮》将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舞台上是大病初愈归来的领衔主演、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朱洁静,“当我重新站上舞台,张开双臂,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手术后,将近8个月没有上台,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身体经受了犹如狂风暴雨一般的打击。冥冥之中,《朱鹮》这部作品为我的生命注入了新的能量,让我的艺术生涯多了新的意义。在剧中,朱鹮最终失而复得,那么朱洁静是否能够向死而生,重新绽放于舞台?”5月10日下午,朱洁静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动情诉说因病暂别舞台的经历,几度红了眼眶:“舞台是有力量的,它就像是一味良药”,“我终于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身体之痛化作修炼
“梅花奖演出之夜,让我们不要去管那8个月,就记住这美妙的两个小时。我会尽情地把身体交给舞台,一个动作都不调不减,把最初的《朱鹮》原原本本保留下来。也许我没有办法像手术前那么轻而易举地做到(动作),但我依然认为,身体的疼痛可能也是艺术生涯中的一种修炼和滋养。”朱洁静告诉记者,许多舞蹈动作需要把膀子掰开,仍会扯到术后恢复中的伤口,“跳起来就都忘了。”
去年秋天,朱洁静因重病住院手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楚与艰辛。“以前骨头伤了,会慢慢长好;腰扭了,肌肉会渐渐修复。而这一次病魔袭来,并不是咬紧牙关、挥起拳头就能战胜的。需要一个更成熟、更完善、更自洽的朱洁静,才能和这场病和解。”与病魔缠斗的每一天,她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病痛的出现让我对舞台艺术、对职业生涯多了一份很厚重的体悟。在之前的联排中,我还能感觉到它的干扰,让身体不能肆无忌惮、毫无顾虑地展开。但我不想妥协,希望能在梅花奖的舞台上,战胜我自己。”此刻她眼中有晶莹的泪光闪过,但笑容是坚定的:“相信吉祥的朱鹮、神圣的剧场、圣洁的梅花都会来拥抱我。”
对于舞者来说,伤病就是生活的一部分。2009年8月6日,朱洁静在排练中出了意外,膝盖髌骨滑位,左腿内侧韧带大撕裂。医生写下“不能跳舞”的诊断,白纸黑字,一笔一画,冷酷无情。倔强的她选择了高强度康复训练,找遍了乎全中国的运动神经医生。经过5个月的复健,她竟奇迹般地重返舞台。“骨头裂开后再恢复,它会变得比以前更硬。”朱洁静说。
“在舞台上,你的每一次蜕变,都跨越了一座大山。或许你并不知道,你身上的正能量一直影响着身边的人。”在搭档王佳俊眼里,朱洁静有着朱鹮那样的坚韧气质。“朱洁静只要听着音乐,随着自己的心去跳舞。舞伴一直在你的背后,观众都会在台下等着你。我相信,你只要把自己交给舞台,艺术之神会眷恋你的。”
舞蹈浪潮生生不息
舞剧《朱鹮》的创作灵感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中拯救朱鹮的故事。一晃十余年过去了,“鹮仙”一角与朱洁静已深度“绑定”。“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会更加平和、更加笃定地相信《朱鹮》就在自己的身体里。”朱洁静吐露心声:“对我来说,《朱鹮》不仅是一部作品,或是在履历当中的一行字。它滋养了我,就像是我的女儿、我的爱人。”
首演于2014年,《朱鹮》至今已演出400多场,飞过国内60多座城市,还曾多次飞赴海外巡演。“今年4月,《朱鹮》刚结束55场日本巡演。2014、2015年,我们也带着《朱鹮》赴日演出近两个月。演完最后一场,我看到观众举起了写着‘中日友好万古长青’的横幅。时隔10年,我在朋友圈看到王延团长发出的新一轮海外巡演照片,日本工作人员举着横幅,同样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舞蹈跨越国界,进入海外观众的心里,身为舞蹈演员,我感到很自豪。”
穿越人生“暴风雨”,朱洁静再度站上舞台,凭借《朱鹮》冲击梅花奖。“上海的舞台,充满了温暖的力量。这几天《朱鹮》联排时,很多年轻演员见到我都说:‘朱姐,好想你。’看着他们通过一次次演出历练成长起来了,我感受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延续。”朱洁静表示,“今天的我,找到了新的使命和价值——希望在新时代,创造出一部又一部能在观众心里深深扎下烙印的作品,掀动生生不息的舞蹈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