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林:一次援疆行,终生京疆情
发布时间:2025-05-12 11:35:28 浏览量:4
作为北京法院此次援疆干警的一员,在北京高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我怀揣着组织的交付、领导的嘱托和同事们的信任,跨越八千里的山河,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向南,终于踏上了新疆墨玉这片广袤的大地。震撼、敬畏,使命、责任,奉献、挑战,“雪月风沙”般的热情,让我援疆的第一天思绪万千。
图为肖华林同志(右三)参加法官会议,进行案件讲评和疑难复杂案件研讨。
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雪山、戈壁、沙漠、绿洲,共同织就了一幅南疆地区壮美的画卷,让人无不震撼,心潮澎湃。听着当地同志们热情洋溢讲述着巡回审判、帐篷开庭、双语调解的审判故事,他们言语中流露出的坚韧与包容,眼神里传递出的坚强与自信,深深感染着我。脑海中那副“马背上的法庭”的形象立马浮现出来。这种法治与情怀交融,不畏艰难与困苦,将司法服务送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担当与干劲,让我肃然起敬,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点赞。
走进墨玉县法院的大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板。墨玉县是一个有着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汉族等21个民族聚集地区,是新疆自治区人口大县,民族交融、文化多元。在这里,司法工作不仅要维护公平正义,更要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刚到办公室不久,民二庭的一位法官就过来与我交流,询问了一些关于“保险合同纠纷”方面的问题。在这个案件中交错着当地“助农贷款”与“商业保险合同”的关联问题。看似简单的法律问题,法官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既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很好地与当地助农民族政策衔接,寻得法律上的正确与政策的有效落实。我翻开卷宗详细了解案件情况,指导承办法官梳理当事人意见和证据材料,与承办法官共同讨论法律规定和审理思路。怎样更好地传播审判新理念,发挥“传帮带”作用,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墨玉县法院员额法官30余人,全院年收案量10000件左右,人案矛盾同样十分突出。晚上十点多,办公室的同事打来电话询问我生活居住情况。我问道:“这么晚了,您还没有下班吗?”“我手头上还有工作没有做完,今天要完成。”肉孜节放假期间,我推开民一庭同事的办公室门,他正在翻阅着卷宗,敲击键盘的声音显得那么清脆和跃动。
下午,执行局的同志带着我一起到他之前担任第一书记的驻村点走访慰问。他担任了三年的驻村书记,刚刚调回法院,现在还联系着一户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指导农业生产、文化学习、生活帮扶。驻村点现在还有三位法院干警在担任驻村工作职务。他们年轻帅气,透过他们介绍当地情况、自己的工作,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坚毅、乐观和豁达。“我们村委会和个人去年还被评上了五好村委、先进个人。”他们是那么自豪和荣光。
进入新疆境内,天山上还覆盖着厚厚的白雪,银装素裹。刚下飞机,天空就飘起了漂亮的雪花。“瑞雪兆丰年,本来已经停了,看到你们来了,又迫不及待地要再一次为你们跳起萨玛舞。”看着漫舞的雪花,感受着当地同志的热情,这已不是冬天,确实也不再是冬天,这明明不就是春天的序舞吗?
越过天山,跨越盆地。和田又以更加不一样的热情,展现着她的美丽与古老。这几天天气变化,天空中弥漫着沙尘。“黄沙补钙,纯天然、无污染,十分难得,过两天再想补可就补不上了。”当地同志风趣地介绍道。热腾腾手抓饭、刚出炉的馕饼、浓郁的奶茶,瞬间打消了初来的拘谨。
天山上生长着美丽的雪莲,大漠中扎根有顽强的胡杨。此次到新疆墨玉工作,不仅是人才智力的支援,更是精神的补钙、党性的锤炼。如何将自己的司法经验与边疆的实际情况结合,既彰显司法服务的刚性,又体现司法服务的民族情怀,我知道,真正的淬炼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