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球舞动处,兵法润人生——我的“乒乓兵法”
发布时间:2025-05-12 21:08:23 浏览量:6
(张大中,山东省东营市孙子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
退休那年,我从档案柜里取出一块老红双喜球拍,木纹胶面上还留着儿子少年时练球的划痕。彼时,我正陷入退休综合征的迷雾中——每天清晨五点仍会惊醒,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根本不存在的键盘。直到某个秋雨绵绵的午后,社区活动中心那张乒乓球台,让我与《孙子兵法》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记得首次将兵法融入球技,是在社区举办的“重阳杯”老年乒乓球赛上。面对曾获市老年组亚军的李老师,我反复研读《虚实篇》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教诲,发现他虽正手弧圈犀利,但反手推挡时重心总习惯性后仰。于是我刻意将75%的击球落点集中于其反手位浅区,这个数据是连续三天用手机录像统计得出的。当比分定格在11:9时,李老师擦着汗笑道:“老张你这球路,怎么像读透了《孙子兵法》?”这句话如同火种,点燃了我将兵法智慧融入乒乓实践的决心。
每天清晨的社区活动中心,成了我的“演武场”。我在训练本上用朱笔抄录《军争篇》警句,蓝笔记录实战数据:某次运用“以迂为直”策略,通过长短球结合调动对手,使其跑动距离增加3.2米/局;某次践行“致人而不致于人”原则,发球时加入30%的逆旋转变化,直接得分率提升18%。而我最得意的战术创新,当属总结的“风林火山”发球体系:
其疾如风:正手位急长球突袭对手反手大角
其徐如林:反手侧下旋短球控制台内
侵略如火:中路追身奔球压迫对方衔接
不动如山:高抛转不转发球扰乱预判
这套融合《军形篇》思想的发球系统,助我在全市老年乒乓球比赛上连克三位种子选手。当颁奖仪式上听到宣读我的名字时,我忽然意识到,兵法的要义不仅是胜负之道,更是让六旬之躯重新找到精进方向的火炬。
《孙子兵法》对家庭的浸润,始自那个飘着桂花香的周末。儿子带着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回家时,我正用红蓝磁贴在白板上复盘马龙对阵奥恰洛夫的比赛。孙子指着《兵势篇》的“奇正相生”问:“爷爷,这就是您上次教我打追身球的道理吗?”此后每周家庭聚会,三代人总会展开“兵法三局”:首局纯技术切磋,次局限定使用兵法战术,末局则要边打球边讲解策略。乒乓球撞击的脆响、厨房飘来的饭菜香气、孙子背诵《始计篇》的童声,构成了最温暖的和弦……
如今在社区乒乓球室,常有年轻人向我请教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我会指着球拍说:“就像《九地篇》讲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该发力时别犹豫,该控制时莫急躁。”每当夕阳透过纱窗在球台上洒下光斑,我总想起《作战篇》那句“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乒乓球教会我接纳体能的下滑,而《孙子兵法》则让平凡的我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正是缘于我在乒乓球运动中有意识地应用《孙子兵法》思想,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和比赛方法,并被热心人广为传播,退休后我受邀以高级顾问的身份加入东营市孙子文化研究会。
与专家为伍,以学者为师。我自此有了更多的时间研读《孙子兵法》,也有了更多机会走出东营、走出山东,与国内外孙武和《孙子兵法》研究者有了深入的交流。到苏州市相城区拜谒孙武墓;到苏州市吴中区参观孙子兵法博物馆;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敬读千年竹简;迎接新加坡、苏州等地的孙子文化研究者到孙武出生地山东广饶乐安故城探幽……兵法架起的跨界虹桥,彻底打开了我的新世界。
从个人研究“乒乓兵法”到进入专业学术机构深研《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改变了我和家庭,古老的兵学圣典让我在白发之年仍能触摸智慧的上升曲线!感恩往圣先贤、感恩美好时代!
编辑:智慧工程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