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宰5首巅峰诗作:四座尽倾谈柄白,满筵不用舞裙红
发布时间:2025-05-15 15:01:32 浏览量:1
刘宰(1166—1239),号漫塘病叟,谥文清,南宋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及第,历任江宁县尉、泰兴令等职,为官清廉正直,任内严惩巫风、赈济灾民,深得民心,史载其"所到之处,扶贫济困,声孚众望"。因反对权臣韩侂胄轻启兵端,辞官归隐近三十年,屡拒朝廷征召,如理宗时辞太常丞、宁国知府等职,以气节著称。归隐时乡民"罢市走送,袂相属者五十里",卒后朝廷追谥"文清",彰显其清官善人的历史地位。
在本文刘宰的五首诗作:《松影》中“一庭萧瑟走虬龙”以虬龙喻松影,奇诡生动,尽显夜之静谧与神秘。《吴门道中》里“鬓发苍苍颜色改,问翁如此复何为”一句,道尽岁月沧桑与人生之问,引人深思。
《醉中》的“四座尽倾谈柄白,满筵不用舞裙红”则描绘了友人间畅谈的愉悦,精神的契合胜过歌舞喧嚣。《荷花》以“水面亭亭尘不染”精准捕捉其高洁品格,清丽脱俗。《奉酬友人登多景楼见怀》中,“此地几经人北顾,长江不住水东流”将家国之思与历史的苍茫感融为一体,深沉悲壮,最具感染力。
老松偃蹇印晴空,倒影参差澹月中。
夜久无人共清赏,一庭萧瑟走虬龙。
这首《松影》小诗,用简练的笔墨,画出了一幅月夜松影图,很有味道。
开头一句“老松偃蹇印晴空”,先写白天的松树。一棵苍劲的老松,枝干弯曲,姿态奇特,像一枚巨大的印章,深深地刻在晴朗的天空上。“偃蹇”二字,把松树那种倔强、饱经风霜的样子写活了。这为夜晚的松影作了铺垫,有了这样奇特的松,才有后面奇特的影。
接着是“倒影参差澹月中”。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来了,但不是明晃晃的圆月,而是“澹月”,月光淡淡的,有些朦胧。松树的影子,或者说松枝在这样的月色映照下,显得高低错落,疏影横斜。这“倒影”不一定单指映在水里。诗人并没有明确说这影子投在哪里。从后面“一庭萧瑟”来看,这参差的景象,既可能是月光下松树枝干本身婆娑摇曳的轮廓,也可能是它投射在庭院地面上的影子。这种不把话说死,留给读者想象的写法,反而更有韵味。
第三句“夜久无人共清赏”,点明了赏景的时间和诗人的状态。夜深了,四周很安静,只有诗人一个人在静静地欣赏这月下的松影。“清赏”二字,说明这种欣赏很雅致,不带杂念。虽然“无人共赏”,透着一点孤独,但也多了一份不被打扰的宁静。
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一庭萧瑟走虬龙”。晚风吹过,庭院里响起“萧瑟”的声音,也许是风吹松针,也许是落叶。那些摇动的松影,在诗人眼里,竟然变成了一条条正在游动的虬龙!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用它来比喻盘曲晃动的松影,真是太形象了,而且气势不凡。一个“走”字,让静止的松影活了起来。整个院子仿佛都充满了动感和神秘色彩。这不光是写松影的样子,更是写出了它的神韵。诗人把月下松树孤高奇特的风骨,表现得非常好。
三吴豪侠骋轻肥,尽是当年襁褓儿。
鬓发苍苍颜色改,问翁如此复何为。
刘宰的这首《吴门道中》,是他路过吴地时写下的。诗里有他看到的景象,也有他心里的感触,读来让人深思。
开头一句“三吴豪侠骋轻肥”,描绘了诗人看到的情景。“三吴”指古代吴地,是个富庶繁华的地方。“豪侠”这里说的,不大像行侠仗义的英雄,更像是那些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他们骑着好马,穿着轻暖的皮衣,神气活现,好不快活。“骋轻肥”这几个字,把他们那种得意洋洋的样子,一下子就写出来了。这群人,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层一些人的生活状态,过得很是舒服。
第二句“尽是当年襁褓儿”,诗人的思绪一下子转了向。他说,这些现在看起来这么神气的人,当年也都是些裹在襁褓里的小婴儿啊。“襁褓儿”和“豪侠骋轻肥”一比,反差太大了。从什么都不懂的小娃娃,长成现在的“豪侠”,这中间是时间的流逝,是人生的变化。这句话听着平常,意思却很深。它告诉我们,不管现在多风光,谁都有过弱小的时候。也暗示了世事无常,人的身份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句“鬓发苍苍颜色改”,诗人的目光从那些年轻人身上,转到了他遇到的吴地一位老者身上。“鬓发苍苍”,是说老人头发都白了。“颜色改”,指容貌也老了,憔悴了。时间过得真快,不光能改变人的身份,还会带走人的青春和健康。这一句写尽了岁月的沧桑。它和前面那些年轻人的得意劲儿一比,也为最后一句的感叹埋下了伏笔。人总是会老的,好时光总是容易过去,这是谁也躲不开的。
最后一句“问翁如此复何为”,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诗人看着眼前这一切,看着那些追名逐利、尽情享乐的年轻人,再看看眼前这位头发白了、容颜老去的老人家,心里不禁冒出一个疑问:老先生啊(这个“翁”就指那位老者),人生这么短,变化这么大,我们辛辛苦苦忙活一辈子,追求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句话,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和思考。它不是简单地判断对错,而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问。在繁华的吴地,看到这些世间百态,诗人不由得感叹人生如梦,时光短暂,人们追求的许多东西可能都很空虚。这个问句,听着简单,却很有分量,引人深思。整首诗语言很朴实,但在对比和反问中,说出了很多人都会有的人生困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寻。
一樽绿酒与君同,且喜荷香送晚风。
四座尽倾谈柄白,满筵不用舞裙红。
刘宰的这首《醉中》,描绘了一次让人身心舒畅的酒会。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一股清雅和满足。
开头一句“一樽绿酒与君同”,点明了喝酒的场景和人。一小杯清澈的“绿酒”,可能酒并不多,但情谊在。这种酒色泽清新,也暗示了聚会的雅致。“与君同”,说明是和朋友一起分享,不是官场的应酬,也不是一个人闷头喝。朋友相聚,有酒同饮,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第二句“且喜荷香送晚风”,把场景从屋里拉到屋外,也说了季节和环境。“且喜”两个字,能看出诗人很高兴。不光有好酒,还有好景。这是盛夏的傍晚,晚风吹来,送来了阵阵荷花的清香。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的香味清幽淡雅,不浓烈,不媚俗,与朋友间的君子之交很搭调。这清凉的晚风,这淡雅的荷香,为这次文人消暑的雅集增添了不少色彩,让这次饮酒的体验更美好,更令人陶醉。
第三句“四座尽倾谈柄白”,是这次聚会的核心内容,也是诗人最享受的部分。“四座尽倾”,是说在座的朋友们都被谈话深深吸引,一个个都侧着身子,专心致志地倾听或者参与讨论。这个“倾”字用得很生动。那么谈论的是什么呢?是“谈柄白”。这里的“谈柄”,化用了魏晋时期名士清谈的典故。他们清谈时,主讲的人手里常常拿着一把拂尘,也叫麈尾,作为引领谈话的标志。而“白”字,既指拂尘的素白色,也象征着谈话内容的高雅、纯粹,超脱了世俗的功利。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远比物质享受来得深刻。
最后一句“满筵不用舞裙红”,则通过一个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交流的珍贵。诗人说,在这样的场合,整个宴席上根本不需要那些穿着红色舞裙的歌女来歌舞助兴。“舞裙红”代指世俗宴饮中常见的歌舞表演,它们往往是奢华和感官刺激的象征。诗人明确表示“不用”,表明他们更看重的是朋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这种高雅的聚会,其乐趣在于谈笑风生,在于智慧的闪光,而不在于声色犬马的铺张。这也间接反映了刘宰本人正直,不喜奢靡的品性,他更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
整首诗品味很高,恬淡自然,写出了宋代文人理想中的聚会样子:精神上的投合远比物质的排场重要。
汙(wū)泥除尽藉根花,
留得孤芳照病翁。
水面亭亭尘不染,
县知不是蓼(liǎo)花红。
这首《荷花》诗,写的是荷花,也写了诗人自己的情怀。他当时身体不好,通过荷花来表达自己坚守高洁品格的心意。诗的语言很简单,但意思却很深长。
第一句“汙泥除尽藉根花”,说的是荷花的生长环境,还有诗人对它的特别照顾。“汙泥除尽”,听起来有点奇怪,荷花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吗?这里诗人可能是想特别突出荷花的干净。他好像特意为这株荷花清除了所有脏东西,只给它一个最纯净的地方扎根。也可能是诗人看到的这株荷花,是种在盆里,或者庭院一角精心养护的。诗人说把污泥都弄干净了,是为了强调后面荷花“孤芳”的难得和珍贵。“藉根花”,意思应是“藉根而花”,是说荷花凭借着它的根(藕)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点出了根本的重要性。
第二句“留得孤芳照病翁”,直接点明了诗人与荷花的关系,还有他当时的状态。“孤芳”,既指荷花独自开放时的清丽芬芳,也暗指诗人那种不随大流、保持自己独特品格的样子。“病翁”,是诗人自己称呼自己,说明他那时身体不好,年纪也大了。这株被诗人用心呵护、独自开放的荷花,它的芬芳和美丽,好像是特意为这位生病的老人留下的,照亮和安慰着他。这个“照”字用得很好,很温暖。荷花不光是看着好看,更是精神上的安慰。在病痛和衰老面前,这株孤芳自赏的荷花,给了诗人很大的精神力量。这里的“照”,既有荷花的光彩映照着病中的诗人,也暗含了像屈原《离骚》里说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那种“孤芳自赏”、坚守节操的精神光芒在照耀和鼓舞着诗人。
第三句“水面亭亭尘不染”,是对荷花姿态和品格的经典描写。“亭亭”两个字,把荷花(或者荷叶)直立在水面上的优美样子画出来了,显得那么优雅、高洁。“尘不染”,直接赞扬了荷花那种不沾染世俗尘埃的高贵品质。周敦颐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它从污泥中生长却能保持洁净。刘宰这里说“尘不染”,更侧重于它不沾染飘浮在空气中或水面上的尘埃,引申为不沾染世间的污浊。诗人在这里,既是写荷花,也是在说自己。不管外界环境怎么样,他都希望能像荷花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操守。
最后一句“县知不是蓼花红”,用了一个对比。“县知”,通“悬知”,就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断定的意思。蓼花是一种常见的水边植物,常常丛生,花色也多,红色是其中一种。虽然蓼花也有它的平凡之美,但和荷花那种高洁挺拔、清雅脱俗的风姿比起来,就显得普通了。
诗人说,我清楚地知道,这挺立在水面、一尘不染的,绝不是那种低矮丛生的蓼花。这里主要是通过形态上的对比——荷花的“亭亭”玉立,与蓼花可能匍匐或低矮的生长姿态不同,来突出荷花的与众不同和超凡脱俗,而不仅仅是颜色的区别。这不仅再次强调了荷花的品格,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人生追求的一种肯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整首诗通过对荷花的细致描绘和诗人情感的融入,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赞赏和坚守,以及在病中从自然美中寻得慰藉的心境。
云横不断古神州,
缥缈河山总戌(xù)楼。
此地几经人北顾,长江不住水东流。
犬羊万里知离穴,稻蟹三吴正得秋。
人事天时多错忤(wǔ),一杯聊復润吟喉。
刘宰这首《奉酬友人登多景楼见怀》,是回复朋友登楼怀念他的诗。多景楼在镇江,是历史名楼,很多文人都留下过诗篇。从诗里能读出诗人对时光匆匆的感慨,还有对朋友情谊的看重。
开头两句“云横不断古神州,缥缈河山总戌楼”,起笔就很有气势,画出了一幅又壮阔又让人忧心的景象。“云横不断”,厚厚的云层连绵不绝,横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这“云”,既是眼前的实景,也像笼罩在国家上空的阴影和忧患。“古神州”三个字,点出了诗人心中装着整个国家,对这片土地感情很深。放眼望去,那些“缥缈河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不管是远是近,几乎每个山头上都建有“戌楼”,也就是边防的瞭望哨。这说明当时边防很紧张,朝廷形势不容乐观。一个“总”字,说明戌楼到处都是,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给全诗定下了一个苍凉、沉重的调子。
接下来两句“此地几经人北顾,长江不住水东流”,把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紧迫感连在了一起。“此地”指多景楼所在的镇江,是南宋江防的要地。“几经人北顾”,是说从古到今,多少有志之士曾站在这里,向北眺望,担心北方的失地,盼着大宋统一。这个“北顾”的动作,包含着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可是,和人们的期盼形成对比的是,“长江不住水东流”,长江水还是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一去不回头。江水东流,是自然景象,也象征着时间无情地流逝,历史滚滚向前,或许还带着几分时不我待、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伤。
再看“犬羊万里知离穴,稻蟹三吴正得秋”这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了两种不同的景象,对比很鲜明。“犬羊”是当时对北方入侵者的一种轻蔑称呼,说他们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也知道离开老窝,出来骚扰。这句暗示敌人亡我之心不死,边境的祸患还在。而与此相对,“稻蟹三吴正得秋”,江南吴地正是稻谷飘香、螃蟹肥美的好时候。一边是敌人虎视眈眈,一边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这种对比更让人感到和平的珍贵和现实的残酷。诗人看着是在写物产,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安逸就忘了潜在的危险。
最后两句“人事天时多错忤,一杯聊復润吟喉”,说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排解的办法。“人事天时多错忤”,是诗人对时局和个人遭遇的深切感慨。“人事”指人为的努力、国家的政事,“天时”指时机、命运。诗人觉得,很多时候,人事的运作和天时的发展往往是相互矛盾、不协调的(“错忤”),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如意和挫折。面对这些无奈,诗人选择“一杯聊復润吟喉”,借一杯酒来暂时消解愁绪,也借此润润喉咙,好继续作诗,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既是一种无奈的排解,也体现了文人借酒浇愁、以诗言志的传统。
整首诗境界开阔,感情深沉,把家国之思、历史之叹、朋友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复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