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强调:只要血压没超过这个值,不要过度吃药,别吓唬自己
更新时间:2024-10-28 13:49 浏览量:81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刘婷婷站在诊室门口,手里紧攥着一张化验单,额头上的汗珠在医院惨白的灯光下闪闪发亮。她已经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降压药,可血压数值就是降不下去,这让这位38岁的广场舞老师内心充满焦虑。
推开诊室门的那一刻,她绝对想不到,接下来张主任医师说的话,会彻底改变她对血压的认知。
张医生仔细查看了刘婷婷近期的血压记录本,轻轻放下听诊器,露出了让人安心的微笑:"140/90mmHg,这个数值完全不需要紧张。很多人都被市面上各种血压相关的信息吓到了,实际上正常血压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明确指出,成年人收缩压
刘婷婷的经历在当代社会并不罕见。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27.9%,即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可能患有高血压。更值得注意的是,相当比例的人存在过度治疗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李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约15%的就诊患者存在不必要的降压药使用情况。这些患者往往是被网络上的一些危言耸听的文章所影响,或是过分担心血压波动带来的健康风险。
住在杭州的水果店老板陈大叔就深有体会。去年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138/88mmHg,便开始疯狂囤积各种降压药,结果反而导致血压过低,出现头晕乏力症状。经专科医生诊断,建议他停用降压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维持血压稳定。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年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轻度血压升高者(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可以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包括限盐、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观察3-6个月再决定是否用药。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道:"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过度降压可能会引起供血不足,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适当允许血压略高于标准值。"
1. 测量前安静休息5-10分钟
2. 选择合适的血压计
3. 每天固定时间测量
4. 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
5. 记录血压日记
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教授强调:"血压会随着时间、情绪、活动等因素发生波动,这是正常现象。单次血压升高不等于高血压,需要多次测量才能做出判断。"
上海某三甲医院最新发表的数据显示,在门诊就医的疑似高血压患者中,约30%属于白大衣性高血压(就医时血压升高,平时正常),这部分人往往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生活中也有很多简单有效的控制血压方法:
- 坚持每天步行30分钟
- 保持规律作息
- 限制钠盐摄入量
-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 保持心理平和
南京市中医院张主任提醒:"血压管理贵在平衡,不能过分追求某个具体数值。很多患者容易被数字牵着走,反而忽视了身体的整体感受。"
回到刘婷婷的故事,在张医生的指导下,她逐渐放下对血压数值的执着,开始享受晨起漫步、太极拳等运动带来的快乐。三个月后,她的血压自然稳定在135/85mmHg左右,整个人也变得轻松愉快。
《中国循环杂志》2024年第一期刊登的综述性文章指示,血压管理应该是个性化的过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刘主任表示:"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某个数值。过度治疗可能会适得其反。"
知名健康科普作家马医生在其新书中写道:"血压值就像体温计上的数字,它能反映身体状况,却不应成为困扰我们的枷锁。适度关注,适度治疗,才是健康之道。"
青岛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医生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位开面包店的老板娘,原本每天提心吊胆地测量血压,后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心态,把精力放在烘焙美食上,血压反而逐渐平稳下来。
专家们呼吁公众理性对待血压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过分紧张。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血压值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健康生活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在关注身体的同时,也要享受生活的美好。
相信通过科学的认识和适度的管理,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血压平衡点,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