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影评】从舞剧到电影:《只此青绿》的转译与艺术再创造

更新时间:2024-09-30 20:00  浏览量:91

舞剧《只此青绿》呈现了北宋少年画家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而这部电影版的《只此青绿》不仅是对原舞剧的转译,更是一次艺术的再创造。它将舞剧的精髓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重新诠释,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一、舞蹈艺术的银幕转译

电影《只此青绿》的核心在于舞蹈艺术的转译。舞剧的肢体语言在银幕上得到了放大和延伸,舞美设计也更加丰富,很好地适应电影的叙事节奏和视觉表现。演员张翰精湛的表演,将希孟的少年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深度和心理变化。在“听雨”这一章节中,张翰的表演尤为突出,他将希孟少年时期的自由、畅快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舞蹈不仅是对希孟内心世界的深刻展现,也是对青春风采的赞歌。

二、叙事结构的创新再造

在剧情的完整性上,电影版《只此青绿》对原舞剧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补充。它不仅保留了舞剧的叙事框架,还增加了电影独有的叙事元素,如,更丰富的背景设定和更细腻的情感描写,尤其是翰林那一段中对宋时四雅和对少年人的活泼的呈现,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和立体。尽管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希孟的名章没有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画上,但整体上,电影成功地将舞剧的叙事转化为电影的语言。

三、文化细节的精准复原

电影在细节的考究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追求。从篆刻握刀的精准姿势到宋朝珍珠妆的细致复原,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这些细节的精确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质感,每一幕画面都称得上壁纸级别,也使观众得以窥见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转场艺术的节奏控制

在转场艺术上,电影《只此青绿》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转场的巧妙设计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提升了叙事的节奏感。比如“问篆”这一章节中,由俯瞰演员们的舞蹈动作转场到完成的名章画面,就让人惊艳。然而,青绿章节的运镜和寻石等章节转场的频繁使用,有时却让人感到眩晕,打断了观众的情感沉浸,这是影片在节奏控制上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五、观影门槛的降低与舞剧艺术的普及

电影《只此青绿》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媒介,有效地降低了舞剧艺术的观影门槛,使得更广泛的观众能够接触并欣赏到舞剧的魅力。影片的这一优势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其对舞剧艺术普及的贡献,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只此青绿》作为一部从舞剧到电影的艺术转译与再创造,它在舞蹈表现、演员表演、文化细节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影片在剧情完整性、转场应用等方面亦显示出提升的空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也尝试了将传统舞剧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刻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对舞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杨苹慧

编辑|肖洋

一审|黄诚

二审|刘中望

三审|刘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