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和外包,沦落为企业“遮丑布” (一、群魔乱舞的工程乱象)
更新时间:2024-12-02 01:41 浏览量:60
从什么时候起,派遣和外包这两个词逐渐火了起来?
劳务派遣:派遣员工又叫劳务派遣人员,指的是被劳务公司派到相应工作单位的工人。劳务派遣业务是种全新的人事服务业务,也可称作雇员外派,员工租赁等等。
劳务外包:把人事管理的部分或全部工作外包给一个服务机构来完成,叫做劳务外包。外包后,使管理者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
网上介绍这个的太多,我贴多了会有抄袭嫌疑,就简单区分一下:
派遣是劳务公司直接派人给你干活,干什么,怎么干,你得管着。
外包是这摊子事都交给劳务公司了,由他安排人来干,他得管着这些人这些事。
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比如这阶段某个活或者说是某个项目人手不足,就找联系一个劳务公司派些人来干活,干完了就交还回去。或者是某块业务难以顾及,就直接外包出去,比如某个项目本来就人手不足,为了解决员工吃饭问题,就把食堂外包出去。
而实际上,派遣和外包被很多企业玩出了新花样,特别是国企央企。
建筑行业的大型企业,基本都是国企,在项目现场干活的工人基本都是外包。有项目就招外包人员来干活,干完了就走人,不养闲人。除了少数的管理人员是自己人,工人全外包的不在少数,说白了,跟个皮包公司没多大区别。
早期步子迈得很大,2000年之后国家大基建时代,基本都没有外包这个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大包”。一个项目,划分几个工区,老板直接带人进场,自行组织人、机、料,项目部就只提管理费,稳赚。
在那个安全质量都抓得不严的年代,项目部也好,私人老板也好,都只关心利润。出了安全事故,一条人命从低的时候十多万,到后来的二十多万,持续了好多年。质量方面呢,项目部只关心管理费的比例,你说8%~15%够可以吧?这在当时简直是玩笑,起码都是30%以上!一个亿的活,顶多七千万包给私人老板,你以为不赚钱那就错了,还有大量的操作空间呢。
首先是工程量上做文章,比如挖土方,你这不是一个小山包要整体挖掉么?把山顶标高抬高一点,土方自然就多出来不少。一个鱼塘要清淤回填,那就把标高做低一点,这不就换填量就起来了么?等等操作,大同小异。你这桥墩桩基要入岩好几米?那多费钻头,随便钻个几十就得了。
其次是减料,钢筋少放点,水泥少加点,钱就省出来了。或者换型号,425水泥改325,20的钢筋换18。还可以用非标,正牌大厂的钢筋不是贵么?那就买小厂的非标钢筋,标记是20直径,如用卡尺实量,可能只有19.5。还有一种是平替,你这填沙的,拉来一堆沙土填上去也差不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时候,扔几车片石下去,混凝土就省出来了。要想省,就得动脑筋。动动脑筋就能挣钱的事,怎么都比抡大锤干苦力活要强吧?
最后还可以偷工,钢筋绑扎梅花型来绑,就可以省一半绑扎点,路基每层厚度加一些上去,填上几层就可以少填一层,要碾压八遍的四遍给你搞定,总的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几种措施一下来,利润不就出来了?
所以在这期间,很多施工企业都是个皮包公司,赚得也是盆满钵满。都大包出去了,根本就没有派遣和外包这一说。
后来安全质量问题接连出现引起高层关注了,就出来了一些限制措施。很直接的一个就是禁止工程主体分包等限制这种大包模式。
于是就推行起架子队模式了。按说,架子队模式就应该施工企业开始养工人了吧?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绝大多数的架子队,只是把管理人员下沉了几个,也就是1152,一个队长,一个技术负责人,五个技术员,两个安全员。其他人员,还是私人老板的,甚至这九个人里面还有不少人员是私人老板在组织,所以架子队模式只是改了个名。人还是那些人,活还是那些活,本质上没多大改变。
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的事情总是会轮番上演,利益面前没有慈善家。一些私人老板做大做强之后,就开始控制起施工企业了。没有什么事是砸钱摆不平的,如果真有摆不平的,那只是砸钱数量不够,再加一些就是了。
一些施工企业在实质上沦落为一个卖资质的。这个不细说,懂的都懂。你中不了的标,我可以,这就是私人老板的优势。
标是他争取来的,干活的人全是他组织的,管理费还给得不少,拿了钱要办事,他只要你闭上嘴少指手画脚就行。
发包方,建设单位,不成障碍的,有铺路金,管够就能行。设计单位也要搞定,出现一个岩溶段,溶腔只一百多方怎么行?必须得过千!只有大溶腔,处理起来才有利可图哇!这就是搞定设计单位的好处。监理更好打发了,他会像打发一个要饭的一样,随手漏点就行。
毕竟,在他的思维里,啃骨头的狗是不叫的。
这些乱象一起,工程质量还怎么可控?
在手机上敲的,写得有点累,也快两千字了,歇歇先,明天再续。。。还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能不能发得出来,要被和谐了,那不是白写了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