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漯河:飞龙舞出精气神

更新时间:2025-03-24 15:34  浏览量:4

编者按:“红红火火过大年”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评选出一大批民间艺术精品。即日起,《漯河日报》刊发“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系列报道,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助力其传承、保护与创新。敬请关注。

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两条黄龙腾空飞舞,蜿蜒曲折的龙身时而腾跃、时而转动、时而盘起、时而穿花……在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临颍县城关街道聂庄村舞龙队表演的《舞龙闹元宵》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展演作品。

日前,记者走进聂庄村,探寻聂庄村舞龙队背后的故事。在聂庄村舞龙队活动室,村党支部书记聂玉广说,舞龙最初起源于祈雨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逢年过节、丰收或赶上其他喜事,都少不了一番“龙腾虎跃”。

“聂庄村舞龙至少有200年的历史,中间由于种种原因曾经衰落。1986年元月,临颍县城关镇宋庄龙灯会成立。宋庄是聂庄村所辖自然村,目前舞龙队队员大多是宋庄村民。”年过七旬的宋平安说,他1986年加入龙灯会,现在任聂庄村舞龙队技术指导,对聂庄村舞龙的历史有所了解。

舞龙队的舞龙动作根据传说中龙的形态和动作创制,经过长期积累、不断革新,已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盘龙腾飞等十余种。舞龙时,巨龙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龙头雄俊昂扬,龙身浑圆强壮,龙尾翘立飘逸,舞动起来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舞龙队由50多人组成,舞龙的有26人,还有鼓手、铙手二十多人。舞龙时,一人在前用龙珠斗龙,一人舞龙头,其余一人一节,身手灵活、身材较小的人舞龙尾。“舞龙不仅是技巧活儿,也是力气活儿。”宋平安认为,对于舞龙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展示出龙的精气神。利用人体多种姿态,亦动亦静,形成优美连贯的动作。

舞龙队的队员不仅舞龙,还制龙。宋平安曾经是龙灯制作的主力之一。他告诉记者,制作龙灯过程复杂,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进入腊月,村里人开始忙着制作龙灯,有的用竹篾扎龙头,有的用毛笔在棉布上画图案。一条龙灯长18米,分为9节,龙头就有二十多公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舞龙队使用专业的道具。

“看,这个擂子(大鼓)是我们舞龙队的传家宝,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众人从活动室抬出一面大鼓,年过八旬的宋义德告诉记者,他听老一辈人讲,这面鼓制作于清朝光绪年间,是手工制作的。

“大鼓的两面还有精美的图案,一面是二龙戏珠,中间是一个八卦图;另一面是二鱼戏莲叶,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宋义德说,舞龙同样注重仪式感,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二开始起龙,起龙仪式后就开始进行舞龙表演。正月十六送龙,人们会再次举行仪式,将龙送回坑塘,即让龙回归自然,保佑村民平安,祈求风调雨顺。送龙环节结束后,队员开始去掉龙灯外面的棉布,这个时候很多村民就会来要棉布给孩子做衣服,认为这样可以保孩子安康。

最近几年,聂庄村舞龙队先后参加临颍县、漯河市举办的多场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受到市民的追捧。“我们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看到观众的笑脸。”宋义德说,“村里很多年轻人感受到了舞龙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纷纷加入这支队伍。”

“舞了几十年了,对这班老伙计和这条龙感情很深厚,我就算舞不动了,也会认真教新人,把舞龙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宋平安说。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嘉明

编辑 董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