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里的山河:墨戎苗寨四方鼓舞新生代传承记
更新时间:2025-03-31 07:57 浏览量:1
鼓声里的山河:墨戎苗寨四方鼓舞新生代传承记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墨戎苗寨的鼓场上已传来铿锵的鼓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敬莲正在带领学员们练习四方鼓舞的基本步伐。这位传承人步伐矫健,转身间裙摆飞扬,完全看不出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很多人以为非遗传承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她笑着说,"但我要证明,年轻一代同样能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杨敬莲与四方鼓舞的缘分始于童年。作为寨子里老鼓师的孙女,她六岁就开始在鼓场边模仿大人的动作。"那时候觉得好玩,没想到一练就是三十多年。"她回忆道。2018年,年仅36岁的杨敬莲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方鼓舞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传承人。
"四方鼓舞最难的不是动作,而是理解每个方位背后的文化内涵。"杨敬莲向学员们解释。她独创的"五感教学法"让传承变得生动有趣:用枫香叶的味道记忆东方鼓的清新,用米酒的醇厚体会西方鼓的深沉。在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教学视频,每个动作都配有详细的苗语解说。
面对传承困境,杨敬莲有着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她开设抖音账号"四方鼓娘",用短视频展示鼓舞魅力;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发AR教学程序,学生扫码就能看到虚拟鼓手示范;还创立了"母女鼓队",带着十岁的女儿一起演出。"看着小丫头打得有模有样,我就知道这门艺术断不了。"她骄傲地说。
去年"苗族四月八"活动上,杨敬莲带领三十名学员完成的《四方和鸣》震撼全场。表演将传统鼓点与现代编曲融合,四个方阵的交替变化宛如流动的山水画卷。"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出后她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要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
傍晚的鼓场上,杨敬莲正在指导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她手把手纠正动作,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杨老师教鼓时特别有感染力,"湖南民族大学舞蹈系学生小吴说,"她让我们懂得这不只是舞蹈,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
夜幕降临,杨敬莲的手机依然响个不停。作为湘西非遗传承人联盟的发起人,她正筹划着下个月的跨区域交流活动。"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她望着鼓场上仍在练习的学员们,"只要还有人愿意学,四方鼓舞就永远充满生机。"鼓场四周的枫香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她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