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折腾,没有也罢!为了能在同课异构中胜出,3周磨课12次
更新时间:2025-04-03 16:27 浏览量:3
为了能够在县教育局精心组织的“同课异构”大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某学校的一位老师竟然在短短三周的时间里,对同一节课进行了多达 12 次的“磨课”。
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参赛教师、同学科组的老师以及无辜的学生们,无一不被折腾得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某地的教研员针对如今的公开课给出了这样一番令人深思的评价:“当下的评课宛如在观看一部悬疑剧,不但必须要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情节,要有能瞬间吸引众人目光的‘爆点’,最好还能够让评委们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些地方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已然失去了其原本的初衷,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变质与扭曲。尤其是部分学校,为了能够在这场激烈的“同课异构”大赛中崭露头角,常常在赛前紧锣密鼓地组织教师进行反复多次的磨课。其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简直超乎想象,令人瞠目结舌。
不可否认,磨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将那些抽象晦涩的知识,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就像这次三周磨 12 次课的极端情况,首先深受其苦的便是学生。学生们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同一节课的内容,起初的新鲜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早就在这无休止的重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厌烦和深深的疲惫。
对于参与磨课的教师们而言,过度磨课也绝非是一件幸事。在这三周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同一节课的精心打磨之中,这无疑会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每一次磨课都仿佛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教师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神经紧绷,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强度的高压状态之下,教师们很容易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原本对于教学工作满怀的热情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极有可能会在这一次又一次疲惫不堪的磨课过程中逐渐被消磨殆尽。
在赛课之前,参评老师反复地进行“磨课”,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提问,都要做到尽善尽美,甚至包括要提问哪个学生回答问题,都要事先安排得妥妥当当,力求避免上课出现任何一丝一毫的差错。这就如同即将登上舞台的演员,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彩排之后才能正式上场。可是,这样的课对于其他老师来说,究竟能有多少值得借鉴的意义呢?
当磨课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的狂欢,或许取消才是明智之举!教育并非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不需要千篇一律的标准件;教学也不是华丽的舞台剧,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无瑕的演出效果。
当我们能够真正放下对于磨课的过度执念,或许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我们便能清晰地听到思维如同竹笋拔节般清脆的声响,亲眼目睹知识如同花朵绽放般绚烂的光芒,那才是教育最动人心弦、最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