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黄不接”到“校园爆款”! 漯河郾城区一教师力促“舞狮”薪火相传
更新时间:2025-04-01 02:18 浏览量:1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张星
当300年的北狮绝技濒临失传,他竟“偷梁换柱”点燃传承火种,让“青黄不接”的民俗成为 “校园爆款”,从被嘲“不伦不类”,到率领学生社团舞动省级展台,他让传统“非遗”焕发新生,在少年的舞动下再现北狮雄风,他就是漯河市郾城区高级中学教师平旭涛。
“跳起来!托举!稳住!”声音未落,4头雄狮已挺立眼前。在漯河市郾城区高级中学的操场上,一群“雄狮少年”朝气蓬勃、动作矫健,正汗涔涔地向记者展示舞狮风采。
一旁纠正动作、口喊要领的,正是这个舞狮社团的指导教师平旭涛。去年5月,省教育厅对首批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优秀案例进行宣传展示,他的舞狮社团就是重点展示的4个社团之一。问及荣誉背后与舞狮结缘的故事,他说从小跟着长辈学,自然就爱上了舞狮。
郾城区商桥镇的舞狮有3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和庙会上都有舞狮。小时候平旭涛很淘气,镇上一有舞狮,他就会跟在后面耍刀弄枪。看着姥爷扮演的“大头和尚”,感觉可神气。
“大头和尚”就是领狮员,相当于乐团的指挥,在头上戴一个“大头和尚”的头套,做跳跃、腾空等动作逗狮子,很耗费体力。领狮员的头套又沉又闷,人在里面会晕头转向。
时间久了平旭涛的姥爷看他真喜欢舞狮,才开始教他技法。初中毕业后,专门把他送到武馆系统学习武术。
平旭涛的姥爷六七十岁的时候觉得带舞狮队太吃力,就打算不干了。而那时候平旭涛才十六七岁,自然知道自己“还差点意思”。但队里没人想接手,他就站了出来。商桥舞狮是土生土长的“非遗”啊,不能让它“掉地上了”!
他打小就跟着舞狮队擎旗、耍刀,还在武馆学过武术,成为领狮员也是自然而然。但迎接他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神气,而是“挑大梁”的重压。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老师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的时候,这几句话平旭涛的姥爷对他反复叮嘱。“首秀”前,他天天加班加点练动作,由于训练强度大,道具绷带还在他胸前背后勒出五六道血印。
上场的前一天晚上平旭涛紧张得不行,第二天一上场就完全不紧张了,恨不能把学到的所有武术动作都展示一遍。平旭涛在武馆学会的“花活”多,动作观赏性强,观众自然就叫好。“首秀”之后,他就成了每年舞狮队的固定领狮员。
但没“神气”几年,平旭涛就意识到一个致命问题——老队员跳不动,年轻人没兴趣,队员青黄不接了!
“我们的舞狮队说白了就是个民间组织,队员是务农务工的乡亲,我是个学生,专业性、观赏性不尽如人意。我们不是专门吃这碗饭的,一不图钱、二不为名,就图个逢年过节热闹热闹。没人练、没看头,商桥舞狮眼看着要‘掉地上’。”平旭涛表示。
2007年,平旭涛从天津体育学院毕业,回来当了一名体育老师。课下偶尔会想——他是不是得把商桥舞狮拾起来?
工作稳定后,平旭涛开始张罗组建舞狮班子,先把老队员请回来,再招募年轻学生进队。老队员托举、跳跃等专业动作实在做不了,就让他们做基础动作,高难度动作他来上。劈叉、踢腿、后空翻……哪些动作能带动氛围,他就做哪些动作。
”慢慢地,领狮员反而成了‘台柱子’。甚至有人说我喧宾夺主抢了狮子风头,‘舞狮’变成了‘舞大头和尚’,显得不伦不类。我想,那也总比没有强。”平旭涛说。
就这样过了十几年,逢年过节、庙会社火他们的舞狮队就过去舞一舞、过过瘾。没想到2018年,郾城区文旅局的王学儒调到他们学校当校长,又给了他发扬舞狮文化的机会。
2018年5月,王校长刚到任就下决心改变校风校貌,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特色兴校。王校长认为商桥舞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要承担传承“非遗”的责任,很快决定组建舞狮社团,点名让平旭涛担任指导老师。
这个消息让平旭涛既兴奋又担忧——全校没有谁比他更想组建舞狮社团,但也没有谁比他更懂其中难处。
王校长看平旭涛犹豫不决,便在学校的大会上多次表明建设舞狮社团的决心,为社团“批钱”“批政策”,在社团活动时间协调、物料采买等工作中一路“开绿灯”。看到校长真想搞舞狮社团,平旭涛这才放下心。
商桥舞狮属于北狮派系,王校长决心要发扬的也是本地的北狮,但在购买舞狮道具时平旭涛却取了个巧——偷偷买了两套南狮,主要为了“速成”。
南狮就是醒狮,东南沿海和东南亚那边盛行,狮头毛茸茸的,轻盈可爱,学生训练和表演起来比北狮更容易、更吸睛,缺点就是练精难,但也更易出效果,能让学生迅速体验舞狮乐趣。
社团招新的问题解决了,社团建设的问题随之而来。社团成员大多是新手,有的同学加入社团只是为了逃避上课,完全零基础。部分有基础的已是高三学生,学业紧张,社团活动即使家长同意、校长批准,班主任认为耽误学习不放人那也没法练。
社团在训练方法和未来发展上也存在问题。有的认为应该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北狮;而有的则倾向于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因为这个分歧,社团成员还激烈争吵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平旭涛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就在他发愁时,一次社团活动改变了现状。
区里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都有民俗表演比赛,2019年春节,王校长鼓励他们参赛,平旭涛意识到这对社团是一次重要考验,也是建设社团精神的一个契机。
平旭涛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积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正月十四,比赛正式开始,刚下过雪的地面有点湿滑,但孩子们的表演十分精彩,让观众眼前一亮,获得了比赛二等奖。表演结束后,平旭涛和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知道这一刻的成功来之不易。
从那以后,舞狮社团先后获得郾城区民舞大赛二等奖和漯河市民舞大赛二等奖。学校校庆、元旦迎春会、开学典礼等重大活动上,都能看到舞狮社团的身影,他们还走出校门应邀参加乡镇里的春节、庙会活动。商桥舞狮在这群孩子手中逐渐火热起来。
如今,民俗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平旭涛他们的舞狮也不例外。
为了让商桥舞狮得以延续,2020年,学校舞狮社团和商桥村村委联合,成功申报了商东舞狮(商桥镇)郾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不小心平旭涛也成了“非遗”传承人,更加名正言顺地推广舞狮文化。
2024年年初,学校团委书记李振华告诉他,舞狮社团被提名为首批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优秀案例,要准备参加首届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文化节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像做梦一样,我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社团啊!”平旭涛激动地说。
这对平旭涛无疑是一个巨大鼓励,更坚定了他把社团做大做强的信心。他们开始更系统地训练,邀请更专业的舞狮传承人做指导,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平旭涛他们还增加了校际社团活动,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演出。
然而,就在参加社团文化节活动前夕,王校长的决定让平旭涛犯了难。前期他为了“速成”,买了南狮道具,已成定局他未置可否。但参加省级展示,王校长执意让厂家送来了6头北狮道具,让他们回归本源发扬北狮。南狮北狮不仅仅是“一张皮”的差异,更换道具后动作、情节都要重排,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措手不及。
平旭涛知道,王校长的决定不仅是对社团长远发展的考虑,更是因为面对北狮行将消亡的现状,他们本地人再不继承谁还练北狮?北方人不练北狮练南狮确实说不过去。
在之后的几天里,平旭涛努力调整心态。他告诉自己,作为商桥舞狮“非遗”传承人,传承发扬好北狮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带领学生开始加班加点重排练习。
北狮虽然在动作上不如南狮灵活多变、形象上不如南狮活泼可爱,但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外形威武、气势昂扬、故事性强。平旭涛和社团里的孩子们说:“舞狮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体现,我们的每一次舞动、每一个翻滚,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这份文化,才能够将其发扬光大。”
2024年5月,在首届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文化节活动现场,平旭涛他们社团精心准备的表演吸引了很多参会的师生和领导驻足观看,他心中无比欣慰。表演结束,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让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肯定,那一刻,他们的所有付出都显得格外值得。
“回顾这段历程,我深感庆幸和自豪。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传承“非遗”,都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都是传递爱与美的使者。教师是我职业的选择,舞狮则是我生命的召唤。未来,我将继续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传承发扬好北狮技艺与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平旭涛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