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表演主要是百戏而不是舞蹈
更新时间:2025-04-10 13:22 浏览量:7
一、中国戏曲的表演是戏而不是舞
中国戏曲表演源自广场百戏。最初的滑稽表演,基本都是根据环境随机抓科,所谓的滑稽就是戏耍,就是戏,这是戏的一层意思。后来的角抵戏,只是广场百戏的一种,不过吸收了一些滑稽表演的成分,但是也从不拒绝其它百戏形式,武术、杂技、魔术等也都是角抵戏的重要表演形式,这时的戏是戏的另一层意思。参军戏实际就是让角抵戏回归滑稽表演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编其百戏表演的实质。
无论滑稽表演者,还是角抵戏、参军戏的表演者一般都被成为优,跟表演舞蹈者的舞、伎,演奏音乐的师、伶,表演歌唱的倡,吟诵诗词的俳等都大不相同。可见,戏很早就是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由南北朝开始,百戏、滑稽戏、角抵戏、参军戏、俗讲跟歌舞、音乐融为一体,成为散乐,相当于大型综合文艺表演。隋唐时,散乐在宫廷十分流行,衍至宋金时代。
唐末宋初,散乐已经出现了比较固定的表演形式。此时,散曲已经开始杂剧演出了,在杂剧演出前,先进行歌舞、滑稽说唱,或者武术、魔术、杂剧等,称之为艳段。艳段完后才演出杂剧。后来,还在杂剧演出后表演歌舞、滑稽说唱等,称之为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
这个时候散乐已经出现的五种角色:引戏、副末、副净、末泥、装孤。又因为杂剧表演主要是来自爨国的踏戏,所以,这种表演形式就称作五花爨弄。
五花爨弄的杂剧时期到底怎么表演?目前没有记录资料,只是从留下的笔画看,主要还是滑稽戏,并不见舞蹈。
虽然不久杂剧分成了南腔北调,以《张协状元》描写,南戏表演是百戏形态,而表演的爨体却是以打击乐伴奏的踏戏。并无舞蹈表演。
北曲弦索作为官方戏,应该会有舞蹈表演,但从文献记载却无舞蹈表演。
至少就目前资料看,杂剧南戏的表演都是百戏,而不是舞蹈
二、板腔体剧种表演都是戏,而不是舞蹈
板腔体剧种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来自南戏的打击乐,一是来自吹腔和弦索腔的唱腔。打击乐是古老的鼓乐的遗留,经过隋唐燕乐的整理,完善,形成完整的曲谱,后被称为锣鼓经。中国戏曲的锣鼓经本来是相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或者增减,或者已从各地文化进行修改,如今甚至都是亲兄弟不能相认的局面。板腔体的唱腔核心只有两种,一是二六板,一是慢板,二六板源自弦索说唱,慢板源自吹腔。当然这两大板式的基础是流水板。流水板源自滚调,早在明代中期,徐渭就把滚调称作流水。后来流水与梆子、胡琴结合后就被称作流水板,俗称二凡、二犯、二方。
所有板腔体剧种都讲究一脚一锤合乎锣鼓,这就把戏跟舞区分开来了。中国戏曲表演本身是戏、是百戏,一是广场百戏,一是祭祀杂戏。把舞蹈引入戏曲得是昆曲。昆曲以歌舞代替戏,从而成了戏曲的另一种。但是,怎么把戏跟舞结合起来,却是所有板腔体剧种悬而未解的难题。这不光是因为锣鼓节奏跟舞蹈旋律不相凿枘,更因为舞蹈训练跟百戏训练也大不相同,一为柔舞,一为建舞。这在隋唐燕乐中就是两类。总体来看,戏曲表演源自百戏,而不是舞蹈,毕竟昆曲只是一个剧种,并不能代表戏曲的大多数。其实,同为曲牌体的弦索腔、高腔、吹腔(除了昆曲)也基本不都是百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