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执行项目经理要退出历史舞台?纯属扯淡!

更新时间:2025-04-11 16:50  浏览量:7

最近在建筑圈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执行项目经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话乍一听挺唬人,仔细琢磨却漏洞百出。

作为在工地摸爬滚打十年的老项目经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纯属扯淡!

一、技术工具永远替代不了"人味儿"

去年参与雄安新区某智能建造项目时,甲方要求全程使用BIM+AI系统管理施工。开工前不少人断言:"以后项目经理就是个摆设"。

可实际情况呢?

当AI系统预测的工期与现场地质条件冲突时,是项目经理带着团队连续三天三夜调整方案;当智能监控发现钢筋绑扎误差超标时,是项目经理蹲在钢筋笼里手把手教工人校准;当暴雨导致基坑积水时,是项目经理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指挥抽水。

这些事儿,AI能做到吗? 中建三局某项目的BIM工程师石云升深有体会。在中东某海外项目中,他带领中外团队克服语言障碍,将BIM技术与当地施工标准融合,最终获得业主"特等成果"认证。

他说:"技术工具就像精密仪器,而项目经理是调校仪器的工匠。"

二、复杂场景需要"人肉防火墙"

2021年参与孟加拉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时,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计划赶不上变化"。

盾构机在富水粉细砂地层掘进时突然遇到不明障碍物,AI系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停工等待地质勘探。

但项目经理李铮果断决策:"不能等!"他一边组织潜水员水下勘察,一边协调德国专家远程会诊,最终仅用12小时就化解危机,避免了每天300万美元的损失。

这种"人肉防火墙"的作用在跨国项目中尤为明显。特拉维夫轻轨红线项目经理张海彦,面对以色列严苛的环保法规和复杂的社区关系,创造性地提出"先隧道后车站"的施工方案,不仅提前3个月通车,还赢得当地居民联名致谢。这样的智慧,岂是冰冷的代码能替代的?

三、团队管理需要"温度调节器"

某央企总包的高速公路项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AI系统根据历史数据优化人员配置,结果导致3个标段同时出现劳动力短缺。

项目经理连夜召开协调会,一边安抚工人情绪,一边协调兄弟单位支援,最终确保了关键节点。事后他感慨:"数据能算出最优解,却算不出工人家里老人住院需要请假,算不出班组之间的协作默契。" 在敏捷开发盛行的今天,Scrum Master的角色看似弱化了项目经理的权力,实则对人的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PingCode的研究显示,优秀的Scrum Master能使团队效率提升40%,而这依赖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团队动态的精准把握。

四、行业趋势证明"越老越吃香"

安徽省住建厅2024年的报告显示,全省在建项目超5万个,而合格项目经理缺口达3.2万人。中建集团2025年校园招聘数据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起薪较五年前增长68%,且80%的岗位要求"具备现场管理经验"。

这些数据都在大声宣告:执行项目经理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抢手! 那些叫嚣"项目经理要失业"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一个项目都是"人、机、料、法、环"的复杂博弈。

即使在数字化转型的今天,中交集团的智慧工地系统仍保留着"项目经理决策"模块,因为他们深知: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掌舵。

五、写给同行的心里话

作为老项目经理,我从不排斥新技术。相反,我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掌握BIM、Project、Tita等工具。

但我始终提醒他们:技术是翅膀,不是拐杖。真正让我们不可替代的,是在暴雨中坚守的身影,是在凌晨三点改方案的执着,是在工人受伤时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的担当。

如果你是年轻项目经理,别被"淘汰论"吓倒。多去现场摔打,多学几门技术,多交几个靠谱的分包商朋友。

记住:建筑行业永远需要能扛事儿的人。就像孟加拉项目竣工时,当地工人用中文喊的那句:"张经理,下次还跟你干!"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你认为执行项目经理未来会被AI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