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上动起来”到“工厂里用起来” 机器人产业发展“马拉松”方兴未艾
更新时间:2025-04-20 11:42 浏览量:3
央视网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胜利收官,20个不同型号的人型机器人各具特色,引燃现场气氛。从跑赢赛事到跑通产业链,这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其实也是一次对人形机器人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全方位检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马拉松”才刚刚开跑。
2小时40分42秒,“天工”夺冠。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为了备战这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研发团队陪同“天工”机器人,完成了一次次的场景测试和研发创新。从最初的遥控慢跑到采用电子信标领跑,再到最后达到最快12公里的奔跑时速,机器人在散热、零部件稳定性、整机可靠性、算法优化、电池续航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曾经的瓶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介绍,人形机器人半马顺利完赛,对机器人产业有很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迅速的形成样机,从样机有很好的供应链体系的供应。推进机器人进工厂,机器人进学校,机器人进家庭,用这些需求来带动创新研发和制造,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在半马赛场上,成绩并非唯一焦点。机器人在奔跑中更换电池、有的机器人需要给关节喷制冷剂降温、有的则用上了仿生面孔……这些细节都吸引着外界关注。赛事背后,高密度电池、一体化关节、智能传感设备等关键技术正在加速成熟,展现了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技术交叉融合的“竞争高地”上的综合实力。
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逐步落地
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从实验室逐步迈向产业化。此前有数据预测,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已经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在制造场景加快落地。例如,辅助汽车生产线装备作业、助力智能分拣搬运等。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