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烦恼共舞
更新时间:2025-04-22 17:47 浏览量:5
与烦恼共舞
有一个成语叫庸人自扰,大概是说烦恼都是自找的,但是,烦恼是真实的存在,面对现实问题没有任何情绪的人只会是死人。天天教育别人放下的佛教也存在竞争的故事,比如神秀和慧能的地位之争。我们面对现实问题动心起念究竟是修养不够还是自然而然,究竟是谁的错?
事实上,烦恼的真实性比快乐的真实性还要真。我们可以假装快乐,但是很难假装烦恼。
本来就已经烦恼,在被定性为“庸人自扰”会烦上加烦,恼上加恼,如果忍让能解决所有问题,就不会有“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让无可让无需再让”的情况出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偈语看起来比神秀的境界高出很多,事实上,如果回到现实,观照自己,神秀"时时勤拂拭"的才是对治烦恼的顶级智慧。
我们不能用"庸人自扰"来否认烦恼的处在,更不能用“本来无一物”搁置烦恼,我们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桎梏,在动与静、起与伏之间寻找生命的平衡,在不断的修行中消解烦恼。
一、烦恼的辩证:生命存在的自然节律
庄子曾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的寓言揭示生命的本质渴求。烦恼如同鱼在陆地上的挣扎,这是生命存在的证明,身体如此诚实,思想也不会撒谎。“一丝不挂”说的是修行者完全放下世俗牵挂,达到心灵纯净的状态,但是雪峰禅师的“好一个寸丝不挂”才是玄机本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佛教《大念处经》教导的"如实观照",本质上是对生命现象的彻底接纳。就像春日的樱花必然飘落,深秋的寒蝉注定悲鸣,情绪的起落不过是生命交响曲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二、执念的迷宫:文明演进的双面镜像
敦煌藏经洞里的佛经抄本,字迹从工整到潦草的演变轨迹,无声诉说着古代僧侣在修行与名利之间的摇摆。神秀与慧能的法脉之争,恰如《金刚经》所言"如筏喻者",渡河之后仍需舍筏。现代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证明,刻意压抑的念头会以更凶猛的方式反扑。明代王阳明在龙场驿的顿悟,恰恰发生在直面生死焦虑之时,印证了"事上磨练"的智慧。执念如同古镜上的铜锈,过度拂拭反而模糊了本真。
三、渡河之舟:在觉知与行动间的中道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与其曾祖陶侃"朝夕运甓"的勤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完整精神图谱。禅宗公案中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机锋,指向的正是当下行动中的觉悟。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在平定叛乱的实践中体证心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让我们想起古希腊廊下派哲人的箴言:"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它。"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买菜做饭、待人接物的寻常日子里。
站在庐山含鄱口远眺,云雾中的五老峰时隐时现,恰似人生的烦恼与觉悟交替显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禅经》中写道:"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或许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消灭烦恼,而在于像熟练的船夫,在情绪的波涛中保持航向。
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是庸人自扰,也不要批评别人庸人自扰。人无论凡圣,都有烦恼,唯一的区别是庸人把烦恼当成了烦恼,圣人则更具内心的神性对抗烦恼。
当我们学会与烦恼共舞,在行动中修炼心性,那"时时勤拂拭"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觉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