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上海芭蕾女老师确诊艾滋病,流泪坦言:早有异常,当时没重视
发布时间:2025-07-08 05:27:00 浏览量:2
►
本文177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上海某高校舞蹈系,芭蕾课上,她曾是最耀眼的存在。身姿挺拔、动作精准,20岁的林洁(化名)是老师口中的“天赋型选手”。但几个月前的一次体检,改变了一切。
她确诊了艾滋病。听到结果的那一刻,她只觉得天在塌。她哭着说:“其实,身体早就有些异常,只是我没当回事。”
林洁的经历并非孤例。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5到24岁的青年感染者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大学生、年轻职场人。很多人像林洁一样,直到症状明显,才意识到问题。
但艾滋病,真的不是“看得见”的病。
林洁最初的症状很轻微。她总觉得容易疲劳、晚上盗汗、口腔反复溃疡。她以为是练舞太累、压力太大,吃点维生素就好了。但这些,其实是HIV感染急性期常见表现。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不会立刻引发重病,它会悄悄潜伏,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感染初期,有些人会发热、头痛、皮疹,就像一场感冒,几天后症状消失,很多人就忽视了。
但免疫系统的“防火墙”,其实已经在被慢慢瓦解。
林洁的男友,是她的初恋。她从没怀疑过对方,也从没用过安全套。她说:“他看起来很干净,我从没想过会出问题。”
HIV感染者在早期没有任何特征。外表健康的人,也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安全套是目前唯一有效阻断HIV传播的性行为防护手段,但很多年轻人选择“相信”,而不是“防范”。
她的确诊过程也很典型。起初是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偏低,后来出现持续的低热,又总是生病,医生建议查病毒载量。最终确诊:HIV阳性。
林洁当时问:“我还能活多久?”医生告诉她:这不是绝症,但你必须终身服药。
其实,只要接受规范治疗,艾滋病可以像慢性病一样控制。目前的抗病毒疗法(ART),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把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程度。
病毒载量不可检测≠病毒被治愈,但意味着传染风险极低,生活质量接近正常人。但前提是: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吃药。
林洁开始服药后,副作用让她痛苦不堪。头晕、恶心、胃口差,她一度想放弃。但医生告诉她:坚持三个月,大多数副作用会明显减轻。她咬牙挺住了。
半年后,她的免疫细胞指标稳定了,病毒载量降到了“不可检测”。
她说:“我以为人生完了,其实只是换种方式活下去。”
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只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在中国,9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来自性传播。这也意味着:可预防、可控制。
但我们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羞于谈性,低估风险。很多人至今还以为“只有同性恋、吸毒者才会得艾滋”,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
林洁的同学知道她的病后,有人疏远她,有人背地里议论。她一度不敢去舞蹈教室,不敢上课。但主治医生告诉她:艾滋病不会通过接触、共用洗手间、拥抱传播。
她鼓起勇气告诉了身边几个朋友,慢慢恢复了社交。她说:“我不能选择别人怎么看我,但我可以选择怎么活。”
她现在每三个月复查一次,每天定时服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当初早点警觉,也许我能避免。”
她也坦言,从没接受过性健康教育,也从没见过有人认真讲过艾滋病。她希望自己能站出来,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这不是别人的事,这是你我的事。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来自无知。
HIV感染者不等于“危险分子”,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只是多了一份责任。
艾滋病可防可控,但要靠科学,而不是偏见。
每个人都该定期做HIV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
检测不是羞耻,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最后提醒三点:第一,安全性行为永远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无论对方是谁,始终使用安全套。
第二,一旦怀疑有风险接触,要在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PEP)。越早越好,能有效降低感染率。
第三,HIV感染者必须规范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新药副作用已大大减少,规范治疗能活得很久。
林洁的故事不是警示,更是提醒:年轻不是盔甲,健康也不是理所当然。
她说:“我后悔的,从来不是确诊那一刻,而是曾经对身体的异常视而不见。”不要等到生命敲响警钟,才回头去听身体说过的悄悄话。
参考资料: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② 吴凡. 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5): 321-325.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