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舞台反映出大时代——张晓宁话剧小品评论
发布时间:2025-07-10 18:32:00 浏览量:2
作者:王东祥
对张晓宁先生的话剧小品,我总结为“三个特点,一个希望”。
话剧是生活的棱镜与思想的回响。话剧的本质,是一面折射生活的棱镜,更是一场对生命与世界的深度思辨。它以舞台为画布,用语言、动作与情感为颜料,将生活中的点滴进行艺术化提炼,最终凝结成对人性、社会与时代的深刻思考。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既扎根于现实土壤,又超脱于庸常琐碎,在很小的舞台上构建出充满哲思的精神世界。
张晓宁的话剧于2025年2月24日在成县体育馆举办了个人专场,引发了比较强烈社会反响,今天,我想围绕“小舞台折射出大时代”的独特性与开创性方面谈以下三个特点和一个希望:
一、 以小见大,七部小品织就了一幅新时代壮阔图景。
张晓宁老师的话剧专场匠心独运,以七部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的小品,如棱镜般折射出陇南大地的沧桑巨变与人文精神内核:
第一部作品《变》直面城市建设中的痛点——拆迁难题,却以艺术之笔描绘出“破难题,展画卷”的智慧与决心,奏响城市嬗变的激昂序曲。
第二部作品《法院人》聚焦基层法治力量,通过一位驻村干部到法官的成长足迹,生动刻画出新时代法院人扎根沃土、守护公正的崭新群像。
第三部作品《刘老师》如同一曲献给乡村教育的深情赞歌,让刘老师这一形象成为数代教育者默默耕耘、甘当基石的奉献精神的缩影,感人至深。
第四部作品《红川酒》与第五部作品《成州面塑》则巧妙地将地方非遗与产业振兴融入戏剧叙事。前者书写了红川酒从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腾飞传奇;后者则让百年面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第六部作品《嘉陵人家》以嘉陵河谷的开发为窗口,生动演绎了生态富民、区域发展的“陇南故事”,展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
第七部作品《礼赞》以深沉笔触礼赞成县师范创始人王乐恺先生及数代师范人的筚路蓝缕,他们以教育为炬,照亮了陇南师院的发展之路,精神令人动容。
这七部作品,题材各异却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反映陇南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精神风貌的立体“时代画卷”。
二、举办个人专场,开辟了区域戏剧新天地
戏剧小品专场的意义,超越其精彩纷呈的内容本身。正如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石小军先生所高度评价的:“该话剧小品个人专场演出不止在陇南、乃至全省范围内都是首次”。这“首次”二字,重若千钧:
它打破了形式藩篱:将通常作为晚会点缀的“话剧小品”升格为独立的、完整的个人艺术专场,极大提升了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与严肃性。
它树立了标杆典范:为本土戏剧工作者,特别是编剧人才,提供了个人艺术追求与成就集中展示的成功范式,极大地鼓舞了创作热情。
它赢得了广泛认同:甘肃省剧协、陇南市剧协的专电贺函,不仅是对张晓宁老师个人创作才华的极高赞誉,更是对陇南戏剧艺术蓬勃生命力与创新活力的集体背书。这份来自专业领域的肯定,弥足珍贵。
三、扎根生活的沃土,启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就是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张晓宁老师专场的成功,深刻印证了“文艺创作方法不管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真理:
其力量源自“深扎”:小品无一不是从陇南的山川大地、火热生活中汲取养分,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情感质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与生活温度。
其价值在于“映照”:精准捕捉并艺术化呈现了陇南在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教育发展、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生动实践与精神内核,是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艺术结晶。
其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以小品这种灵活形式进行多样化的艺术探索,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张晓宁话剧小品专场》的成功,是陇南文化自信的一次璀璨绽放,是甘肃戏剧舞台的一次重要突破。它不仅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高质量的艺术盛宴,更以其开创性的实践,为本土戏剧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我们期待并坚信,在张晓宁先生等优秀艺术家的引领下,在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植根于陇南沃土的戏剧艺术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
四、希望张晓宁先生多读话剧理论,写出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话剧作品。
引发人对生活的思考,是话剧的灵魂。话剧不仅展现生活表象,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对生活进行反思,叩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萨特的存在主义话剧《禁闭》中,“他人即地狱”的经典台词,深刻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困境,引发人们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深度思考;孟京辉的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以偏执而炽热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爱情面前的迷茫与坚守,让观众在荒诞的剧情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话剧通过人物的台词、冲突与命运转折,传递创作者对社会现象、人性本质的独特见解,激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使观众在观剧后能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活,获得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升华。
从古希腊悲剧对命运的叩问,到现代先锋话剧对人性的解构,话剧始终承载着人类对生活的探索与思考。它用艺术的力量,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跳出自身局限,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感受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话剧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坚守着对生活提炼与思考的本质,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持续为观众带来思想的激荡与心灵的触动,引导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王东祥,男,甘肃成县人,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西狭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6年以来,出版散文集《青山夜语》等四部,编辑出版学术著作《西狭颂研究论文选》等四部。